潘铎印
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严肃产物,其写作并非易事,需要作者扎实的学识积累,也需要在写作时不断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投入大量心力。然而,在个别机构,论文竟被“流水线”式生产,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售卖。近日媒体曝光,有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大肆招聘“撰稿”人员,采用“组稿+AI”模式,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有偿论文代写服务,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10月22日法治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甚至用AI代写论文。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嗅到了商机,公开招聘“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有偿代写服务。一年几万篇,一篇几千块,商家、企业和机构靠“走量”赚得盆满钵满,向各个领域疯狂倾倒学术垃圾。
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ChatGPT等生成式AI产品已深度参与到高校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中。AI为论文写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使用各类AI软件,只需在软件的对话框输入论文所属专业、主题、关键词以及一些基础性要求,便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内容翔实的初稿,还能辅助完成逻辑架构搭建、语言润色等工作,操作简单,效率极高。某高校学生杨宇(化名),曾尝试用人工智能生成毕业论文,不到10分钟,一篇8000字左右的本科毕业论文就完成了。AI本应是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如今却被异化为造假的帮凶。
论文代写是学术不端行为,更是违法行为。《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的商品或者服务。代写机构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批量从事教育、出版类经营活动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即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代写机构通过虚构履约能力、隐瞒AI生成事实骗取费用的,还可能构成诈骗罪。
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从严惩处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买卖、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等科研造假行为。市场监管、公安、教育、科技等部门应协调联动,对论文代写代发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严惩“代写论文”买卖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用法治利剑斩断学术垃圾生产线,严肃追究非法提供论文代写服务的人员、机构与平台的责任,也要追究购买服务者的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遏制学术和科研中的歪风邪气。相关部门应修订学位法,将AI代写明确列为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学术信用档案,实施终身追责机制,提高论文代写的失信与造假成本,绝不让AI工具成为“论文加工厂”的帮凶,守住学术的底线。
AI作为一种工具,未来将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中,这也给教育科研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相关各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学术规范与诚信教育,将学术伦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的技术监管,厘清AI辅助与AI代写之间的边界,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完善科技防范手段与制度设计,遏制AI代写论文等乱象,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学术创新与人类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