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相
近日,云南省最新发布的《公务出行租赁车辆管理办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规中严禁租用豪华车、坚持“一事一租”、实行全程数字化监管等条款,彰显了从严整治“车轮上的腐败”的坚定决心。然而,在肯定新规的同时,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制度完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旧问题“变形”与新漏洞滋生的挑战。此番重拳整治之下,尤需谨防这一合规形式异化为“车轮腐败”的新外衣。
长期以来,“车轮腐败”是侵蚀政府公信力、浪费公共财政的顽疾。从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到公车私用、私车公养,其形态层出不穷。云南省此次出台的新规,正是对传统公车领域乱象的精准打击。明令禁止进口豪华品牌,优先选用国产新能源汽车,从源头上遏制奢靡之风;而“单次租期不得超过30天”“一事一租”的原则,则旨在杜绝“长期包车”可能产生的利益输送与资源浪费。这套组合拳,为公务出行戴上了“紧箍”。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腐败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变异性。当公车配备的“明路”被堵死,腐败的“暗道”是否会悄然转向“公务租赁”这片看似合规的领域?这正是新规面临的最大考验。
首要谨防的是“合规性租赁”包装下的“软性超标”。虽然新规划定了豪华车的红线,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会出现“打擦边球”现象?例如,选择国产或普通品牌下的顶配车型,其舒适性与实际成本虽未明面超标,但已远超公务出行需要,成为一种隐性福利。这要求监管者不能仅满足于审查品牌,更需对车型配置、租赁价格进行细致核验,确保“经济适用”原则落到实处。
其次,须严防“一事一租”异化为“事事常租”。“一事一租”的本意是避免固定包车造成的浪费,但如果审批流于形式,频繁的“一事一租”完全可能在实质上等同于长期包车,只是将总支出拆分细化,掩人耳目。新规中“确需超期须向省机关事务局提交书面审批”的规定是关键防线,必须辅以严格的事后核查,确保每次超期申请都确属必要,防止例外成为常态。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谨防监管手段被“技术性规避”。新规要求所有租赁车辆纳入公务用车平台并安装北斗定位,这是实现透明化的重要举措。但若执行不到位,是否会出现“人车分离”?或者与租赁公司形成“默契”,在里程、时长上做文章?因此,技术监管必须与严肃审计、严格问责紧密结合,让数据真实发声,让任何欺骗系统的行为付出代价。
云南省的新规为全国公务出行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意义不仅在于条文本身,更在于对潜在风险的预见与防范。根治“车轮腐败”,非一日之功,亦非一规可成。这需要持续的制度完善、严格的执行标准和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谨防“租赁”成为“车轮腐败”的新外衣。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警觉,在盯住“豪华车”的同时,更要监管“租赁”全过程,确保每次公务出行的车轮,都行驶在阳光与规则铺就的道路上,真正回归其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