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还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人们的阅读时间,致使阅读呈现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复同意自明年起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倡导全民阅读。这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不过,实现全民阅读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其关键是要让国人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而这,无疑要求各地深刻认识到国务院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初衷与意义,并针对眼下全民阅读面临的挑战,以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周”为契机,坚持多管齐下、多部门配合,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从而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民阅读活动周”成为全民阅读的助推器,让广大群众在阅读中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要做好阅读材料的推荐。各地的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国家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积极意义,与相关的出版社、学习App平台合作,定期向公众推荐一些内容健康向上、表达方式深入浅出、知识范例丰富多彩的经典著作、科普读物、历史书籍、理论辅导等好书或网站,从而让更多的优秀作品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主食”。
二是要做好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思考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各级各类图书馆、各单位的职工书屋、各乡村的农家书屋等是良好的去处。对于一些缺少读书场所且网络信号弱的山区或偏远地区,当地相关部门不妨组织出版社或当地新华书店建设流动书屋,并根据群众需要定期更换书籍,让更多的公众在方便、温馨的阅读环境中触摸古今、增长知识,交流思想、鉴往知来。
三是要做好阅读活动的组织。相关部门要针对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和随机性阅读的变化趋势,抓住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周”这一契机,除组织系列集中宣传活动外,还可组织开展阅读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并将经典诗词诵读、畅销书籍漂流、网上阅读征文等“全民阅读活动周”期间组织的品牌活动贯穿全年,为公众的日常阅读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全民阅读是一项群众性文化基础建设工程,关系到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地不妨以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周”为契机,以创新的手段组织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让公众在享用丰富的“文化大餐”中用心去品味历史和现实,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