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体育外卖”兴起当注重规范与安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10-24 10:02:2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孙志昌

  手机一点,教练上门,器材自带,训练场就设在小区楼下或者附近公园,这种被称作“体育外卖”的新体育培训形式,正悄悄兴起。“体育外卖”正好戳中了家长们对孩子体育素养的担忧,还避免了传统场馆训练“时间门槛高”的难题,当“便利”变成卖点的时候,规范和安全这“双保险”是不是跟上,就成了必须回答的问题。(10月22日中国新闻网)

  “体育外卖”之所以火爆,是体育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方式的碰撞。“双减”之后,体育在升学考试中所占比重加大,家长对子女运动能力的重视程度高涨,但传统场馆训练有时间、地点限制,接送成本居高不下,“体育外卖”以“碎片化时间+家门口场地”的形式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自然会被大家喜爱。2020年,成都某机构只有两个教练,服务范围小,如今扩充到30余名教练员,每年服务超千人次,正是这种需求的真实写照。

  便利的背后,也有行业野蛮生长的隐患。教练资质鱼龙混杂、场地安全没有保障、训练效果无法量化、纠纷解决规则空白等,并不是孤例。根据《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执教人员必须具备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等六种证书之一,否则将受到行政处罚,如果造成学员受伤,甚至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现实中,有些机构用“大学生兼职”“体育专业学生”当噱头,却拿不出有效的资质证明,在非专业场地训练时,器材质量、动作规范、急救措施等方面潜藏风险,一旦出现意外,责任划分常常陷入“扯皮”。

  让“体育外卖”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餐”,需多方形成合力筑牢规范与安全“双保险”。对从业者而言,专业化与标准化是立足之本,机构需严把教练员资质关卡,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建立服务全过程的记录机制。对家长群体来说,理性选择十分重要,应签订规范合同,并明晰其中内容,如具体服务项目、费用数额、时间安排,以及彼此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等事项,拒绝被“短期提分”“快速出效”等噱头蒙蔽。监管方面,则亟待填补制度空白,应由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专门条例,清晰界定教练员资格认证等事宜。

  “体育外卖”的出现,是体育教育消费升级的缩影,也是“上门经济”走向专业化的尝试。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当行业步入快车道时,只有规范和安全同样提速,才能让这份家门口的运动餐吃得安心。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