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新
曾经,在一些中西部城市,吃海鲜是稀罕事,如今海鲜消费日渐大众化。甘肃兰州,梭子蟹、皮皮虾等应季海货集中上市,市民乐享“海鲜自由”。山城重庆,交易市场里南美白对虾、生蚝被商户麻利地搬上货台,而20小时前它们还身处黄海之滨(10月21日《人民日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曾几何时,海鲜是沿海地区的专属美食。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物流网络的优化,梭子蟹、皮皮虾等生猛海鲜正走出传统的地域限定,跨越山海走向内陆。中西部的消费者,不仅能吃到海鲜,而且吃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新鲜。不断拓展的“海鲜地图”,不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更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了鲜活的“需求图谱”。
“海鲜地图”里蕴含着无限商机,看到市场前景后,内陆地区也在想办法“自力更生”,宁夏盐池县在盐碱地上成功“复刻”海水环境,养出了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新疆结合“海虾淡养”等技术,在沙漠边缘实现海虾、罗非鱼、三文鱼等水产养殖……这也倒逼像宁波这样的沿海城市在海洋渔业的产业布局、产品供给、质量保障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快变革与创新,以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过去,海鲜消费以常见的带鱼、鲳鱼等品种为主,如今消费者对海鲜品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海洋渔业需要根据“海鲜地图”上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需求特点,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增加特色品种的养殖与供应。比如,为满足川渝地区消费者对麻辣口味海鲜的喜爱,可以养殖虾、贝类等适合用于涮串烤以及制作麻辣口味的品种。同时,进一步巩固传统物产的优势,宁波可以进一步提高养殖机械化率,高标准建设大黄鱼、梭子蟹、青蟹等优势主导品种养殖示范区。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在日益壮大的“海鲜地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品牌建设是关键抓手。当前,虽然许多地方的海鲜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与品质优势,却普遍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难以将地方优质物产转化为市场认可。海洋渔业需整合资源,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与文化赋能,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提升市场影响力和信任度,同时,聚焦细分市场,发展特色品牌,以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