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近日,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是个超级冷冬”的说法引起关注。那么,今年冬天是冷冬吗?冷冬和暖冬的判别标准是什么?今年冬天气温状况会如何发展?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以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北京青年报10月23日)
这一及时权威回应,如同一场及时雨,让今年“超级冷冬”这一谣言迅速降温,归于沉寂。
稍有了解的都知道,冷冬与暖冬的判定,有着严谨的科学标准。国家标准《冷冬等级》(GB/T33675 - 2017)和《暖冬等级》(GB/T21983 - 2020)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或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暖冬。这意味着,冷暖冬并非事前的“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事后“认定概念”。以暖冬为例,还细分为单站暖冬和全国暖冬,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这种科学的定义与判定方式,为准确认识冷冬暖冬提供了坚实依据,也让那些随意传播今年是“超级冷冬”的谣言失去了根基。
从全球气候趋势来看,“超级冷冬”的说法也站不住脚。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拉尼娜年份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风险较高。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像2020/2021年冬季就是典型。此外,我国冬季气候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仅凭拉尼娜现象就判定为冷冬。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冬季气候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冬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幅度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导致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时段(几天或几周)的冷暖来判断整个冬季的气温状况。
对于公众而言,对“冷冬”或“暖冬”的感受往往基于个体体验。比如刚入冬时突然遭遇大降温,会让人觉得这个冬天很冷,进而产生“冷冬”的直观感受。但从科学记录天气的角度来看,几天或几周的偏冷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气温走向。也许大降温之后迎来的是长时间的偏暖天气,最终冬季整体气温可能还是偏暖的。这提醒我们,不能仅凭个人感受就轻易相信和传播“超级冷冬”这样的谣言。
谣言的传播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缺乏。及时权威的回应,能够填补信息空白,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恐慌。此次气象专家对“超级冷冬”谣言的有力回应,不仅维护了科学知识的严肃性,也让公众能够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看待冬季气温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增强科学素养,提高对谣言的辨别能力。面对类似“超级冷冬”说法,要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跟风。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让谣言无处遁形。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气候现象时,保持冷静和从容,不被谣言所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