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信用修复,给人生一个“刷新”的文明刻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10-29 10:01:34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志高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对疫情期间特定违约记录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看似技术性的金融政策,实则蕴含着对现代社会中“污点”与“救赎”的深刻思考。

  在传统认知里,信用记录如同人生履历上的墨迹,一旦沾染便难以抹除。五年存续期的设定本是为了维护金融秩序的严肃性,但当不可抗力的黑天鹅事件发生,许多原本守信的个人因疫情陷入临时性困境,尽管后续全力弥补,那道信用伤疤依然在数字世界里隐隐作痛。这项政策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承认了生活的复杂性——系统记录可以量化违约金额,却难以丈量一个人重拾诚信的决心。

  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本该是促进社会运行的润滑剂,而非禁锢人生的枷锁。当单亲母亲因隔离停工偶然逾期房贷,尽管她用三年时间打三份工偿清债务,却依然被拒于创业贷款门外;当毕业生因封控失去兼职收入导致助学贷款违约,即便后来省吃俭用补缴欠款,求职路上仍屡屡受挫——这些真实困境提醒我们,信用系统除了要有铁的规则,更应有人的温度。金融的本质是跨期价值交换,而这项政策恰恰体现了时间维度上的人文关怀:它既尊重过去违约事实的警示作用,又给予未来重新开始的可能。

  这项信用修复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平衡之道。它并非简单地“删除”记录,而是“不予展示”——这种技术性处理既保全了数据库的完整性,又在应用层面给予了救济空间。好的制度不应是冰冷的手术刀,而应像温润的玉石,既有硬度承载规则,又有温度感知人生。

  信用救济是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当金融系统开始关注个体的命运转折,当宏观政策能够体察微观生活的艰难,这标志着社会治理正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一个人的信用污点可能源于某个意外时刻,但整个社会对污点的包容度却衡量着文明的标高。

  这项政策也预示着信用观念的时代演进。过去我们常将信用等同于完美无瑕的记录,实则真正的信用是跌倒后依然选择站起的勇气,是困顿中依然坚守的承诺。当然,信用修复不是无原则的宽恕,而是有条件的救赎。政策明确限定于特定情形,这种精准施策既避免了道德风险,又实现了社会公平。

  每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曾经失足但努力爬起的人。这项信用救济政策犹如在数字荒漠中开辟了一片绿洲,让那些暂时迷路却心向远方的行者,有机会重整行装再出发。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获得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是金融政策的人文注脚,更是社会文明递进的温暖刻度。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