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峰
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一表述延续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 “投资于人”理念,意味着宏观政策更加重视民生导向,成为“十五五”规划一大主线。(10月29日《人民日报》)
“投资于人”,是指将更多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投向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到人的能力提升、健康维护、职业发展和潜力开发,以消费潜力释放和人力资本提升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在近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表态,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商务部表示,“十五五”时期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中央明确“投资于人”,这既是宏观政策的创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生动体现。
或许有人疑虑,以前更多见的是“投资于物”,修路架桥、盖楼办厂,效果立竿见影。而“投资于人”相对周期长、见效慢,可能还“看不见、摸不着”,难免让人犯嘀咕,花钱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其实,“投资于人”是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放到人的身上,服务于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
像眼下,很多地方都提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障生育养育”“优化医疗服务”等,并出台了提振消费政策。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强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并提出了“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等10项举措。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理念:“投资于人”。“投资于人”就是要重视民生领域的投资。从广义层面看,不仅涉及就业、收入和消费,还包括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让老百姓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收入,从而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同样,投资于人,就是要通过投资教育培训、卫生医疗、就业社保和改善工作居住条件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
进一步看,现阶段,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条件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论实力,我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前列,今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保持较高增幅,“真金白银”为增进民生福祉打下坚实基础。以及,我国民生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兼具前瞻性、灵活性,能够因时因势拿出储备工具和增量政策等,这些都是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的有利条件。
毋庸置疑,“投资于人”,就要围绕人的需求来配置资源、优化服务。这是一个深层次的挑战。知道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什么还不够,还要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要看到,从保障生存、寻求发展到实现价值、赢得尊重,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还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更好地“投资于人”,就要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拓展共建共享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把推动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使“物”的服务效能提升与“人”的发展需求深度契合,把更多资金资源投向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总之,新征程上,应准确把握“投资于人”的深刻内涵,坚持全局谋划、科学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支撑、动态平衡的有机统一,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