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11月1日,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泰州队战胜南通队,夺得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冠军。决赛吸引了62329名观众到场观战,创下赛事新纪录。“苏超”不仅是绿茵场上的胜负,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化与经济的“超联赛”。(11月2日《中国新闻网》)
泰州队的夺冠,堪称中国足球的“草根寓言”。这支赛前并不被看好的队伍,以“最大黑马”的姿态击碎了“领头羊”南通的冠军梦。泰州球员的球衣上或许没有显眼的赞助商LOGO,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是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泰州的胜利证明,在中国足球的土壤里,草根同样能长出参天大树。这让我们看到,足球运动的根基在于广泛的群众参与,而非仅仅依赖职业联赛的塔尖。当一支来自地级市的业余球队能够站在省级联赛的巅峰,它传递的是一种希望: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正孕育在这样充满活力的基层土壤之中。
“苏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场地方赛事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谁是真南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太湖三傻”等网络热梗的流行,让赛事在抖音上获得了370亿次播放量和4.3亿次点赞。足球不再是90分钟的比赛,而是一场持续半年的“全民狂欢”。这种“破圈”效应让“苏超”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了一场文化盛宴。当球迷在购物中心看球、在文博馆讨论战术时,足球已经真正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提示我们,体育赛事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竞技本身,更在于它能否与大众文化产生共鸣,成为人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苏超”的魔力还在于它让城市“活”了起来。赛事期间,扬州炒饭、南京盐水鸭、盱眙龙虾、徐州烧烤等地道美食跟着赛事“出圈”,订单量爆发式增长。团购销售额同比增长68%,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24%,这些数字背后是足球带来的“经济增量”。文博场馆、商圈成为球赛的“第二现场”,夜经济旺盛,消费力可观。足球不再只是22个人的游戏,而是一场拉动城市经济的“嘉年华”。这充分展示了“体育+”的巨大潜力,当足球与城市文化、商业活动深度融合时,它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惊人的。 在长三角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苏超”成为“体育+”融合发展的典范。赛事期间,各地纷纷展示自己的地理格局、历史脉络、文化差异和城市活力,花式PK标志性产业、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地标景点、美食特产、人文风俗。这种跨界融合让足球成为连接城市与市民的纽带,全面激发了“留宿经济”“二场消费”等新业态。足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
泰州队捧起了冠军奖杯,但“苏超”的故事远未结束。2026年的新创意、新规划已在路上。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苏超”的意义在于它证明:足球可以是一场草根的狂欢,可以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可以是一场经济的引擎。当球迷为“谁是真南哥”争论不休时,当城市因“苏超”而活力四射时,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场“超联赛”里。
“苏超”的冠军奖杯属于泰州队,但“苏超”的精神属于每一个热爱足球的人。这场狂欢,未完待续。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中国足球的振兴,不仅需要职业联赛的繁荣,更需要像“苏超”这样扎根基层、连接大众的赛事。当足球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城市因足球而充满活力,中国足球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