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近年来,全民健身热潮带动健身行业兴盛,社会对健身教练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一些缺乏专业背景与经验的从业者,通过短期培训取得证书就能进入机构从教。健身行业准入门槛低、证书含金量存疑等问题,也将消费者推向健康风险的边缘。(10月31日《中国消费者报》) 
  当前,健身教练资质证书种类繁多,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CBBA(中国健美协会)证书,也有ACE(美国运动委员会)、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等国际证书,还有连锁健身培训机构提供的认证课程。在二手平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商家在引流。记者随机咨询了几个商家,对方均表示,CBBA高级、国家级证书都是全程在线上考核,并承诺包过。 
  据从业人员表示,销售能力比专业重要,教练证只是入职条件,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些会卖课的人。这种“重销售轻专业”的培训模式,在健身行业已成为潜规则。健身行业至今没有“持证才能上岗”的硬性规定。除高危项目外,普通教练只要会推销、身材尚可,哪怕无运动科学背景,靠短期“速成证”就能入职。 
  健身教练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直接导致“水教练”泛滥,而且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则需消费者买单。从情理角度讲,健身教练是健身者的老师与保护者,如果其素质堪忧,健身者的权益注定难有保障。例如,不专业的教练员指导会员做一些错误的动作,不仅会导致健身会员肌肉损伤,更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不能放任健身教练行业乱象丛生。首先,应弥补监管短板。据悉,在职业认证体系中并未硬性要求在健身机构中担任教练必须持有相关证书。这也导致了健身教练职业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生长状态,健身教练职业证书市场混乱。针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完善市场从业准入制度与培训考核机制等,将健身教练行业纳入法治监管。 
  其次,行业本身应当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些不规范的健身房为了营利,更看重教练营销和拉客户的能力,市面上的一些培训机构,也是教大家如何用“套路”卖课。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对消费者及自身发展的不负责任。一些大型的连锁健身机构会比较严格,注重健身教练的专业水平,会有阶段性考核,以确保教练的身体状态和专业水平,就值得借鉴。 
  再者,对相关培训机构的监管不能缺失。针对花钱就能在电商平台轻松获得“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的乱象,监管部门须以“零容忍”态度,依法惩处虚假宣传、违规经营行为。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体育协会、高校的优势,积极创新健身教练技能培训提升课程及方案,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此外,消费者应当增强防范意识。选择健身房应选择资质齐全的,更有必要选择靠谱的健身教练。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要勇于依法维权。面对市场乱象,体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职能部门应动态开展现场踏勘、联合检查、违规机构及人员查处等监管执法行动,规范健身行业有序发展,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