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原来嘎子哥没有奥特曼,也能把鬼子急得团团转!”10月31日晚6点,海曙区段塘街道丽园社区小广场上,储能学校(丽园校区)206班的屠承轩一边盯着幕布,一边把爆米花塞给身旁的爷爷。黑白影片《小兵张嘎》“刷新”了他的认知,更让百余位居民在秋风中集体“穿越”,重温旧时光的温暖记忆。而将这台“时光放映机”带到社区的,是80岁的退休木匠俞明良——一位被段塘街道“网格敲门行动”挖掘出的“社区达人”。(11月3日《宁波晚报》) 
  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一位退休木匠,用一台自制放映机点亮社区夜空,让老人重温旧影、孩子认识历史;一次“网格敲门”,让社区发现了身边的“隐形高手”,也让文化温度在街巷间传递。以“达人服务”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创新,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变化,也是治理理念的升华。 
  对于社区治理,人们常理解为“上对下”的事务管理,居民多是被动的接受者。“达人服务”打破了这种单一关系,让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社区的“共建者”。所谓“达人”,并非名人或专家,而是那些在社区中具备某种特长、有服务热情的人。他们或是懂修理的师傅,或是会手工的老人,或是擅长科技、文化、教育的居民。通过网格员走访、社区资源盘点,把这些“民间能人”发掘出来、组织起来,使他们的个人能力转化为公共服务的能量。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社区服务的内容,更激发了居民的主体意识。被需要的感觉,让居民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基层治理的目标,不只是制度有序运行,更重要的是让居民感到被理解、被关怀。“达人服务”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以情感联结为纽带,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用“人心温度”去滋养“治理温度”。一个自制放映机的老木匠,可能比一次集体宣传更能打动人心;一次邻里间的电影放映,可能比一次会议更能凝聚共识。这些“润物无声”的服务,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最宝贵的智慧,用情感调动参与,用文化凝聚人心。 
  “达人服务”是一种机制创新的结果,背后是网格化管理的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下的资源精准匹配。通过“居民点单、网格报单、社区接单、街道督单”的闭环机制,公共服务实现了由“单向供给”向“精准对接”的转变。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要善于用现代手段激活传统智慧,数字治理不是“冷冰冰”的系统,其价值在于让信息更通畅、服务更高效、资源更公平地流动。只有数据流动起来、机制运转起来、群众参与起来,治理的效能才能真正提升。 
  治理的核心是人,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每一个被发掘、被激活的“社区达人”,都是基层治理的“星星之火”,照亮了公共生活的角落,也温暖了城市的肌理。在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多一些“达人服务”的创新与智慧,我们的社区就会多一些温度、多一些活力、多一些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