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近期,一些消费者利用AI工具制作虚假图片来骗取退款的行为,被部分商家在社交平台上曝光,随即引发热议,AI软件甚至又多了个“退款神器”的名头。据记者了解,社交平台上类似被商家披露的案例中,大多是消费者对AI软件下达指令,生成相应的伪造图片后,再声称货品存在质量问题,以此申请售后处理。(据11月3日央广网) 
  发霉的水果、破裂的镜子、洒掉的奶茶……消费者利用AI伪造商品有问题的图片申请退款,有违诚信。据记者检索发现,涉事商品大多为食品、生活用品等。有商家晒出了一些所谓商品瑕疵图,部分商品图片几乎以假乱真。而上述行为,已不单纯是“薅羊毛”,更是在“造假式索赔”。 
  消费者消费以及售后维权必须遵循法律行事。如,依据《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应当守好诚信原则,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消保法实施条例》也规定,消费者通过造假、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的赔偿,或者对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利用AI技术进行“造假式索赔”涉嫌违法。如果数额较小,消费者可能涉嫌民事欺诈,商家可以要求返还货款。如果涉及金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消费者还可能构成行政违法甚至涉嫌诈骗罪。消费者对此当有清醒认识。 
  防范人工智能“造假式索赔”当引起重视,有效的监管治理不容缺失。相关部门应当精准发力,利用好现有法规手段对不法行为从严惩治。同时,有必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出台有关AI技术实施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专门规定,加大违法成本。 
  面对“造假式索赔”,平台不能置身事外。平台经营者应当履行合理的身份核验、内容审查、争议调处等法定职责。具体而言,强化技术和管理措施,升级审核技术,优化审核流程,并加强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培训和支持。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应有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平台应升级相应的技术手段,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商家应该增强防范意识。面对AI伪造的退货图片,可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如要求买家提供不同角度的拍摄照片,提供连续的视频证据等。当然,更关键的是,要勇于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