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10月31日晚,为帮助债务人清偿债务,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司法变卖直播专场,3名法官“带货卖螃蟹”,2.5小时卖出100多单,收入汇入监管账户,用于还债。直播评论区,网友纷纷为这种温情执法、创新普法举措点赞。 
  这场直播,让公众看到了司法职能的另一维度:当债务人有还款意愿,却困于现实境况,司法机关可以从“裁判者”变身“辅助者”,为债务化解搭建桥梁。 
  此举绝非“越权”,而是司法职能的必然延伸。司法的目标,不仅是“定分止争”,更是“案结事了”。当法律刚性遇上现实生活的复杂,司法机关需跳出“就案办案”思维,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社会关系修复。 
  直播带货非新鲜事,当主体换成法院、主角变成法官,其意义便超越了“卖货”本身。这种对“新媒介赋能社会治理”的主动探索,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了公平正义,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新思路。 
  直播中,法官们在介绍螃蟹的同时,穿插法律知识的讲解,将一场“卖货直播”变成了“普法公开课”。这种“寓教于卖”的形式,让公众理解了“司法不仅有刚性,更有善意”。 
  直播引热议,本质上是公众对“司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深度思考。其价值不在于“卖了多少螃蟹”,而在于展现了司法机关的“角色进化”,即从单纯的“纠纷裁决者”,到兼顾“债务化解辅助者”“社会关系修复者”“法治信仰传播者”的多元角色。 
  这种进化,是对司法为民理念的深化。当更多司法机关,善用创新思维,既敢于“亮剑”维护公平,又懂得“俯身”传递温暖,法治的根基必将更加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