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凯
描述醉人景色,是“绝绝子”;遇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也是“绝绝子”;夸伙伴才思敏捷,还是“绝绝子”……最近,记者走访了10余所中小学的约50名学生、家长和老师,发现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里的套路。一名高一学生直言:“不仅写作文时,日常交流也经常词穷,比如想表达‘势在必得’,下意识会说‘包的’。”当下部分中小学生表达力的悄然塌陷,应当引起警觉与反思。(11月3日《北京日报》)
中小学生“不说热梗就失语”的现象,看似是赶时髦的小问题,实则暴露了语言积累不足、表达能力匮乏的深层短板。长期依赖热梗,不仅会模糊学生对正确字音、字形、语法的认知,更会削弱他们对中文细腻美感的感知,让本该鲜活的表达沦为套路。
破解“热梗症”,需要家校和平台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学校作为语言教育的主阵地,既要像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那样,将汉字之美融入剪纸、书法课程,让学生在拼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组成的“龙”形作品中感受文化传承;又可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般,通过制作‘赞美祖国风光明信片’、担任传统节日讲解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解锁丰富表达。家庭则需摒弃‘一刀切’的戒网思维,转而与孩子建立‘深度对话’,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引导孩子用‘层林尽染’替代‘绝绝子’,用‘心潮澎湃’替换‘破防’,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积累‘雅言’。
平台作为网络热梗的传播载体,肩负着重要责任。虽是商业属性,但平台仍需主动过滤低俗‘黑话’,减少无营养热梗的过度推送,多传播经典名句、文化科普内容,为学生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活水之源”,中文的魅力在于其历经千年沉淀的丰富与精准。让中小学生摆脱热梗依赖、学会“好好说话”,并非要完全隔绝网络用语,而是要引导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
唯有家校平台形成合力,既通过经典阅读筑牢语言根基,又借助实践活动激发表达热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中文之美,用更有温度、有深度的语言,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