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11月6日晚,一段12秒的直播录屏让泡泡玛特再度陷入舆论旋涡。视频显示,泡泡玛特泡泡抽盒机小程序直播间内,直播结束后,画面未及时切断,一名女工作人员手持品牌挂链直言“这东西卖79元确实是有点……”身旁男同事则回应“没事,会有人买单的”。该直播内容引起热烈讨论,随后#泡泡玛特直播事故#的词条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多个相关话题也持续占据热搜榜单。(11月8日《扬子晚报》)
12秒的直播录屏,让泡泡玛特陷入舆论风暴。工作人员的私下吐槽意外戳破了潮玩行业的“皇帝新衣”,而“会有人买单”的笃定回应,更暴露了品牌对消费者情感价值的透支。看似一场公关危机,实则是市场对畸形溢价的必然反噬,对泡泡玛特乃至整个潮玩行业而言,未必是坏事,因为它正倒逼价格重新锚定价值。
潮玩的溢价本无可厚非,IP 设计、情感陪伴都是其价值构成。但当 79 元的挂链盲盒,材质成本仅 15-20 元,却凭借“盲盒机制”和稀缺性炒作,在二手市场溢价数倍,就已然背离了市场公平原则。更讽刺的是,涉事产品还陷入品控争议,而此前Skullpanda系列的Logo印刷错误,更印证了品牌在高价背后的品控缺位。消费者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却不代表接受“高价低质”的收割,31.57% 的消费者认为潮玩“价格虚高”,正是市场理性觉醒的信号。
泡泡玛特的爆火,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与过度营销。通过限量发售、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借助社交平台放大收藏价值,资本将潮玩从文化消费品打造成 “金融标的”。但这种模式注定不可持续:自 8 月底以来股价累计跌幅逼近 40%,此次直播事故后单日暴跌 5.88%,资本市场已用脚投票。当行业增速放缓,用户增长进入存量时代,单纯依靠资本炒作和营销话术,再也无法掩盖价值与价格的鸿沟。
监管与消费理性的双重挤压,更让高溢价模式难以为继。《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明确要求“盲盒价格不应与非盲盒产品差距过大”。而消费者已从“为情绪盲目买单”转向兼顾设计与性价比。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产品质量与设计已成为消费者首要考量,性价比评价却最为保守。这意味着,潮玩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 IP 营销转向“价值重构”,只有让价格匹配材质、设计与品控,才能赢得长期信任。
此次直播翻车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潮玩行业的泡沫与危机。对泡泡玛特而言,与其急于处理员工,不如正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不是否定情感价值,而是拒绝不合理溢价;不是反对 IP 变现,而是期待物有所值。当市场褪去浮躁,资本回归理性,潮玩的价格终要回到价值本身。这场“意外”或许正是行业转型的契机,让潮玩从“炒作标的”回归文化消费本质,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