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海
奋进新时代,擘画新蓝图。前不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全会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一判断,靶向精准,其意深远。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革命的颠覆性力量、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组、地缘冲突的持续蔓延,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以地缘冲突为例,近年来局部战争、大国博弈频频发生,不仅直接冲击全球经济稳定,更通过能源、金融、粮食等链条传导,影响各国发展进程。贸易战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关税壁垒、技术封锁与供应链调整,让跨国企业与各国经济面临重新定位的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试图依赖外部环境的“稳定”来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很可能陷入被动。
面对外部不确定性,自身的战略定力,成为最核心的应对能力。在复杂局势中,坚守核心目标,不被形势波动干扰,需要强大的意志和智慧。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定力贯穿始终。无论是改革开放后接续实施的国家战略,还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中“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都体现了在变局中保持既定方向的战略自觉。这种定力,是基于对历史规律、发展阶段与自身优势的深刻认知。“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其核心逻辑便是“以我为主”,即在充分分析外部风险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产业升级与制度完善,来增强发展的自主性。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战略定力的保持,是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为前提的。不确定性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信息过载与风险多变,若缺乏冷静的判断,容易被情绪或表象裹挟,导致决策失误。例如,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讨论,有的国家急于“脱钩”“断链”,却忽视了产业链的韧性,本质上需要国际协作和长期投入。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入分析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主动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从而在不确定性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
国家中长期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通过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资源分配与政策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锚点”。对于个人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当外部环境剧烈波动时,清晰的长期规划能够减少决策的随意性,避免因短期冲击而偏离核心使命。例如,许多成功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依然坚持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最终在市场复苏时厚积薄发;一些国家的政策“朝令夕改”,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信心动摇,成为不确定性的“受害者”。
当然,强调自身的确定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恰恰相反,这种确定性,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为基础。“十五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着力点就是在变局中开新局,通过主动参与全球分工与规则制定,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自身竞争实力。这种一以贯之的开放战略,正是我们保持确定性的关键——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随波逐流,而是以规划为纲,以定力为基,在不确定性中走出一条清晰、稳健的发展道路。
不确定性是时代的底色,但并非不可应对的宿命。“十四五”时期,中国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5年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确定性的绿洲”。未来,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以规划引领发展,科学应对风险挑战,我们不仅能抵御外部冲击,更能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创新与成长的契机。尤其是应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为“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自己”,提供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