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由于生成图像、视频、音频的门槛降低,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移花接木”伪造虚假信息的情况频现。在电商平台,有的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进行直播和营销带货,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11月13日《工人日报》)
AI技术的滥用主要体现在虚假信息的生成与传播上。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市场秩序,也损害消费者对AI技术的信任,必须加以纠治。AI生成内容难以辨别是导致其被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AI工具的日益普及和操作简便化,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易生成所需要的内容。一些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没有明确的标识,很难辨别。而且,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滥用行为取证难、追责成本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AI生成内容的乱象。
面对AI滥用问题,我们必须为AI应用注入诚实基因。从法律层面来看,应进一步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开始施行,要求所有AI生成的内容添加标识以明确其来源和真实性。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对于商业营销、广告性质的内容,应按广告法规定的更高披露标准执行,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技术平台和电商平台等也需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平台应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和拦截,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同时,善用客户评价机制,履行好“把关人”的责任。此外,商家也应诚信经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宣传。
对于每个应用者而言,要树立AI善用理念,所生成内容与信息,应当用于正当合法目的,使之成为辅助工作、经营的工具,而非造谣、欺诈的利器。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遏制其滥用行为。为AI应用注入诚实基因,让科技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服务人类,才能真正体现科技向善的伦理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