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近期,部分网络账号违规提供学术论文买卖、代发、代投服务,严重扰乱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生态。中央网信办依法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账号,相关账号已依法予以关闭(11月13日央视新闻)。
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多措并举予以打击,但依然存在供需两旺的“论文市场”,一边是“论文工厂”屡被曝光,一边是论文需求者找人代写、代发、代投,充当桥梁的便是部分网络账号。
这类账号存在于多个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输入“期刊”“论文发表”等关键词就能检索到。有的账号扮演着论文中介的角色,有的是“论文工厂”的前端店铺。可以说,治理论文买卖关键一招是从相关账号入手,打其“七寸”。此次查处违规账号,掐断了论文买卖的命脉,让论文需求者无处去买,“论文工厂”也难以“揽活”。同时,还有“净网”之效、警示之效。值得肯定。
违规账号买卖论文,平台难辞其咎。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销售或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违规情形的,平台应依法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也明确了平台主体责任。一般来说,如果论文买卖通过违规账号交易,都会留下交易记录和其他痕迹,假如顺藤摸瓜“两窝端”,将会产生更大震慑效应。
论文买卖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治不绝,除了受到利益驱使外,另一个原因是相关方自认为“安全”。但如果通过查处违规账号找到论文买卖两端的责任人,无疑会改变某些人的“安全”预期。因此,严打论文买卖,应该尽可能深入再深入。这些违规账号被依法关闭后,会不会换个“马甲”重新出现,值得关注。由于如今大学生毕业、职称评审乃至争取科研项目等,几乎都需要论文,而某些需求者既不会写论文也难以发论文,那么,有论文需求就有论文买卖。
所以,严打论文买卖违规账号不能止于一役,而是要持之以恒打“持久战”,以防止相关账号注册人换装登场。这需要平台履职尽责,也需要监管者保持高压姿态。只有对论文买卖类账号加强重点监管、露头就打,才能持续精准遏制。
当然,对论文乱象须全链条整治。相关文件提出克服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学位法》也有条款遏制论文代写,这有望从需求端遏制论文买卖,但相关文件法律要落地。
此次严打论文违规账号后,可以预计以后论文买卖链条更加隐蔽,整治难度更大。但不管“狐狸”多么狡猾,从平台到监管者都要做好“猎人”角色。只要论文买卖存在,“狐狸总会露出尾巴”,这需要紧盯网上“狐狸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