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刚
据1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为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健全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制度,民政部、金融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养老机构预收费存管工作指引》,就养老机构专用存款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存管资金的使用与退还、资金异常流动情形等作出要求。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模式日益多元。为缓解资金压力、锁定客源,许多养老机构采取预收费模式,向老年人提前收取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费用。这种模式本无可厚非,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一些机构将预收费用于盲目扩张、高风险投资甚至非法集资,导致资金链断裂、服务无法兑现的事件时有发生。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血本无归,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影响晚年生活质量与社会和谐稳定。
《工作指引》的出台,正是针对养老机构预收费风险点的精准施策。通过建立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制度,将养老机构预收费与机构自有资金隔离管理,形成一道坚实的资金“防火墙”。这意味着养老机构不能再随意支配老年人的预交费用,大大降低了资金被挪用、侵占的风险。同时,《工作指引》对存管资金的使用与退还、资金异常流动情形等作出明确要求,为监管提供了具体依据,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三方存管制度在证券、期货等领域已有成熟经验,如今应用于养老服务领域,体现了监管的与时俱进。这一安排既尊重了市场规律,认可预收费模式的合理性,又通过制度创新防范潜在风险,实现了保护老年人权益与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平衡。养老机构仍可按约定使用部分资金,但资金流向全程透明、使用范围严格限定,确保预收费主要用于提升服务质量,而非盲目扩张或投机行为。
任何良法美意都需细密落实。《工作指引》要发挥应有作用,还需多方协同发力。民政、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商业银行要履行好存管职责,完善系统建设,监测资金异常流动;养老机构则需强化主体责任,规范经营行为,主动接受监管。对于老年人及家属而言,也要增强风险意识,选择合规机构,避免被高额优惠、不实宣传所迷惑。
当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既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工作指引》的出台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养老服务的监管是全方位的,还需在服务质量标准、从业人员资质、设施安全标准等方面持续加强,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
养老服务的底线是安全,老年人的权益不容侵犯。《养老机构预收费存管工作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监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唯有将制度规定转化为刚性约束,让存管账户成为养老钱的 “安全保险箱”,才能让老年人安心入住、舒心养老,让养老服务行业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筑牢制度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