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萍
11月18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其乘坐当天由北京南开往芜湖的G41次列车,车票信息显示,座次为06车01F,但上车后发现,06车厢内并无01F座位。视频显示,列车常见的01D、01F的位置被一处行李架“代替”。12306客服人员解释称,“可能是车票售出后临时更换了车体导致”。(11月19日纵览新闻)
类似“空缺座位”事件并非孤例。此前,也有乘客反映购买的高铁票显示19排,上车后发现车厢内仅有17排座位。类似问题多次发生,表明这不是偶然的技术故障,而是公共交通服务在精细化管理和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短板。高铁技术日益精进,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精细化的服务与管理作为支撑。
公共服务需要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能对民众的诉求置之不理,也不能以牺牲群众的权益为代价来换取表面的“暖心”。真正的便民工程,应当建立在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之上。
对于“空缺座位”这类问题,不能仅停留在个别解决的层面,而应该从系统和服务流程上进行全面优化。一方面,打破数据壁垒,确保车体更换时,售票系统能够实时更新座位信息;另一方面,建立更灵活的应急预案,当乘客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顺畅地获得合理安置。
公共服务只有真正站在群众角度,关注细节、注重体验,才能实现从“有”到“优”的升级。技术的先进性固然重要,但精细化的服务与管理才是真正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当一名乘客拿着购买的车票,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座位时,再先进的技术也难免显得苍白。
高铁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如今,这张名片需要更多的“绣花功夫”来打磨细节,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更显服务的人性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