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工信部已于10月和11月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研讨会。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技术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苛的标准。相关参会企业负责人称,“这次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难以达到。工信部的态度很明确:达不到标准就不要继续生产,因为总有一些企业能够达标。”(12月25日荆楚网)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充电宝迅速成为国民级便携设备。然而,在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行业长期存在标准滞后、监管宽松、低价劣质产品泛滥等问题,导致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频发。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境内航班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81%涉及未获3C认证的劣质产品。一个小小的充电宝,一旦热失控,可能瞬间演变为火灾甚至爆炸事故,血的教训反复警示,安全不能靠侥幸,标准必须走在风险前面。
即将实施的充电宝新规,正是对这些痛点的精准回应。例如,新规强制要求外壳标注“建议使用寿命”和代工厂全称,让产品可溯源、使用有期限;线路板须配备LCD屏或联网App,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充放电次数等关键参数,终结“黑箱式”使用;在最核心的电芯安全上,大幅提升针刺测试、热滥用测试、过充测试等门槛,从源头抑制热失控风险。
更值得肯定的是,工信部宣称“达不到标准就不要继续生产”,坚持“零容忍”的强硬立场,彰显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由此可见,新规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指安全事故的技术根源,体现了“用最严标准守最牢底线”的治理逻辑。新规不仅是对充电宝产品技术标准的全面升级,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坚决捍卫,标志着移动电源产业将面临残酷的优胜劣汰。
据预估,在新规全面实施后,近七成现有产能或将退出市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削减,而是一场必要的“刮骨疗毒”。那些靠偷工减料、规避认证、打价格战生存的低端厂商,终将被市场清退,而真正具备研发实力、重视安全品质的企业,则将迎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讲,新规是一个利好消息,意味着未来充电宝更安全可靠。
当然,充电宝新规落地还需配套措施护航。在过渡期内,督促企业尽快达标,有序转型,避免老旧产品库存积压。另一方面,要强化新规执行力度,坚决淘汰不合标企业,并加强流通环节监管,严查“旧标冒充新标”“虚假认证”等行为,确保新国标不被架空。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安全意识,主动选择合规产品,拒绝贪图便宜购买不达标充电宝,避免因小失大,埋下“定时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