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萍
日前,光明网转发了《法治日报》关于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法院调解一起民事诉讼的报道。原告匡某是生产鱼饲料的,长期以来,向养鱼的被告汤某供应鱼饲料,至2022年8月结算,双方确认汤某尚欠匡某51000元,汤某当场出具了借条。此后,汤某陆续偿还欠款,匡某称,汤某尚欠8000元。汤某则坚称已全部还清,其中8000元偿还时,匡某还在借条上用可消除笔作了备注。如今,债条上的笔迹已经消失,而汤某除口头陈述外,无法提供已经还清的任何证据。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在要作出判决时,汤某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提议:只要匡某敢对天发誓没有收到那8000元,他愿意再还。这一提议虽不在常规的司法程序之内,却体现了乡土社会对诚信的珍视。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且不违背司法原则前提下,法官作了引导,匡某作了对天发誓,汤某则偿还了8000元。
对天发誓,是民间公认的检验诚信的最高形式,是传统文化之一。在法治社会,不需要倡导对天发誓,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化解民间纠纷,是值得倡导的。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千里江山诉不尽,文脉千年仍风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孝为先”“和为贵”“礼为贤”等,是很多人的行为自律,所以,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化解民间纠纷,是顺势而为。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化解民间纠纷,是很有效的。笔者家乡是嵊州市三界镇,那里的人们坚信“清官”要断家务事、“清官”能断家务事,因此组建了“三界老娘舅”,负责调解民间纠纷。有一劳工受了伤,讨要赔偿时,为支付1万元律师费发愁,镇政府了解后,委托“三界老娘舅”进行协调,结果,不花一分钱就拿到了10万元的赔偿。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地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化解民间纠纷,能被群众接受。“老娘舅”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家族内部有“定纠止争”的作用,如今虽已淡出人们视野,但在农村,大家对这一角色仍有很强的心理认同,“老娘舅”有很高的公信力。浙江电视台从2009年4月13日开始,推出了一档《钱塘老娘舅》节目,较好借用了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很受欢迎。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化解民间纠纷,与现代理念相融合。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吴屯乡,有个“摆茶”的习俗,已有600多年历史。过去只在妇女中流行,邻里间有了矛盾或纠纷,妇女们会自发地坐到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吃小吃,一边聊天,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放下了对立情绪,消除了隔阂。现在,与新枫桥经验对接,全乡17个建制村都成立了“摆茶协会”,男女都参加活动,有效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社会和谐稳定。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化解民间纠纷,能鲜活地体现司法为民。10月31日晚,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直播间举行了一场“带货卖毛蟹”的特殊直播。一债务人是养毛蟹的,因巨额债务向法院申请个人破产,法院经全面调查,确认这个家庭的债务是因经营发生意外造成的,从未有过逃债的念头。对于这个诚信的债务人,法院没有启动破产程序,而是举行了“带货卖毛蟹”的直播,3名法官化身主播,帮助债务人卖毛蟹,筹集还债资金,一共卖出了100多单,20多万人在线观看并点赞。
期盼更多地方运用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群众谋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