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正文
“弃北大上技校”只是学霸的任性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1-18 10:03:03   稿源: 红网

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桩罕见的“弃北大上技校”的事迹,该报道主角周浩原是北大高材生,因对北大所学专业生命科学不感兴趣,而更喜欢操作性强的技术性学科,所以放弃北大,转入北京一所技校学习数控技术。

放弃北大而转入技校学习技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生态中,确实是比较典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折射出当前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当前技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某些困境。然而,对此事件的社会意义,无论媒体与社会,都不应过分解读与刻意拔高,正如报道中所示,周浩此举的初衷与目的主要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将这一仅仅关乎个人兴趣的事件推衍到对于教育机制的解读上,引申到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优劣的评判上,有害而无益。

笔者并非过虑。类似周浩此类事件虽然少,但也绝非孤例。近年来,在媒体的报道中,或有名校毕业生放弃高薪去卖煎饼,或有名校毕业生回技校重新学习“镀金”,或有名校毕业生就业不如技校生等等。此类报道往往引起舆论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媒体对于高校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方式的广泛解读。甚至有人以之为例,片面推崇职业技术教育,否定普通高等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否定基础学科通才型知识精英教育;片面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实用性与市场适应性,而忽略教育本身的目的及意义。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专业知识的传递与技术的习得,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塑造与人性的发展,培养健康的“社会人”与现代公民。所以科学的教育就不应该或不仅仅在于技工知识及技能的传授,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养成、公民德性的塑造、思考与学习能力的习得、协作能力的培育等等。这些目的可能需要更基础也更深层次的教育方式与内容,绝非表面性的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能实现的。

诚然,由于“一考定终身”的高招制度的塑造及影响,我们社会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招生、教育、就业制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高校毕业生确实存在市场与职业适应性较低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便。但这并非不正常,事实上,在正常的社会中,职业技能与操作技术更多地都需要在职业与具体的工作中习得,而非主要在高等教育中授予。希望高等教育解决职业技能与操作技术的问题,直接为市场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以市场适应性与职业熟练度来衡量基础教育的成功与否,这是一种将人当做“工具”、而非“目的”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就“弃北大上技校”此事而言,周浩弃北大而选择技校,是否就能证明北大的教育体制有问题、技校教育更科学呢?恐怕不能这么说。周浩放弃生命科学专业,而选择数控技术专业,难道就能证明数控技术专业比生命科学专业更有意义么?绝非如此。即使再进一步,生命科学相比数控技术在实用性以及就业率上较低,市场适应性较差,是否就可以证明前者没有后者重要呢?当然也不是这样。在学科建设及科研序列上,生命科学与数控技术只是专业不同、分工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不存在高下优劣的差异。

如果非要为“弃北大上技校”寻求一种意义的阐释,笔者愿意将其阐释为一种“反体制”的、基于兴趣的自由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周浩是一个英雄,一个能基于个人的志趣爱好而作出选择,一个勇于寻求并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新人。

文/岳乾

编辑: 沈媛仪
 
民生资源“附加费”岂能说加就加?
·“弃北大上技校”只是学霸的任性
·"果烂喂猪"与"一果难求"何以并存
·经典的重复,因为经典的缺失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城市像人一样,是有记忆的。发生在甬城大地上的“最美现象”,就是值得留住的记忆。
辣评(lp)--稿件模板
    治霾,是一场持久的“呼吸保卫战”,发挥法治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建立治理雾霾的长效机制,才是真正治本之策。
辣评(lp)--稿件模板
    一边是别人的桩桩血泪教训,一边又是自己的熟视无睹;一边是《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一边又是那么多的“盲区”和“死角”。
观点集粹(gdjc)
预售期延长了,退票法也要改一改
对“延至60天”不能习惯性吐槽
观点集粹(gdjc)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总量扩容”只是解决“入园难”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