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当泄题几乎成为一种“习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4-26 13:04:56  稿源:京华时报

    刘志权

  当务之急,是用开诚布公的姿态、快速有力的回应,来清洁“空气”。如果,“习惯性泄题”再次被验证,那么,决不能再止于含糊地追究几个责任人,将究责变为应付舆论的表演。

  25省联考、总报名人数达409.5万的公务员招录笔试,几乎从23日考完的那一刻起,就卷入了“泄题疑云”。由于我有学生正好参加了江西省、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因此几乎是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这次舆情的发生过程;而且,眼看着这团疑云,成为几乎蔓延全国的“蘑菇云”。

  暴风眼的中心和起点,是个别考试机构晒出截图,宣称“命中已成习惯”。客观地说,丰富的经验,加上大规模的题海战术,小范围押题命中并不令人惊讶。可怕的是,对于除高考外的其他大型考试,泄题也几乎成为“习惯”。这些年来,泄题“前科”覆盖了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成人高考、英语托福考试,以及此前的公务员考试等等。而同时被怀疑泄题的,还有同一天举行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泄题成为“习惯”,意味着我们对此缺少本质性的有效作为。比如,如果有对考试主管部门究责的顶层设计,也许就会促使不同考试部门(比如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主动破除部门壁垒,共同研讨根除泄题之策。从执行层面而言,起码会使主管部门不再只满足于介入和调查,而是倒逼他们自我检查:对泄题的发生,是否有足够细致的追究,让每一个问题环节都充分现形;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威慑,让每一个违规者都不敢有侥幸心理;是否建立了科学的总结机制,让每一次泄题的教训,都成为完善同类考试的宝贵经验;还有,是否形成了处理泄题事故的有力、有效乃至规范化的应急流程。

  泄题,与习惯性泄题,是两个量级的问题。后者破坏的,是社会的信任体系;动摇的,是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信心。具体到这次尚未最终查证的公考泄题事件,当空气中充斥着怀疑的火花,疑云转眼发酵而成蘑菇云,便不能再苛责民众。当务之急,是用开诚布公的姿态、快速有力的回应,来清洁“空气”。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比如,江西考生质疑重点之一是“资料分析题”,据称押题连全部数据都与考题雷同。如果属实,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泄题;二是二者共享同一个数据源。对此,需要的不是人社厅而是公安机关的快速介入以正视听。再如,申论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据称押题连题干中的咖啡馆名称都一样。但事实上,包括同一咖啡馆名的类似题目在去年深圳省考时就已经出现,雷同并不能作为泄题证明。

  真相终会水落石出,一切尚未可知。如果,“习惯性泄题”再次被验证,那么,决不能再止于含糊地追究几个责任人,将究责变为应付舆论的表演。不要忘记,一次不公正的考试,可能改变百万年轻人的命运和梦想。

编辑: 郑晓华
 
请尊重近半数农民不想进城的权利
说到底,无非是部分商家一味盘算自己的“小九九”,借“营改增”之名炮制生意链、发财经罢了。
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使血液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最大限度地重建信任。
实证明,有些法律条文,带有“乡土气息”的“干货”多了,空洞的、模棱两可的专业术语少了,才能更有执行力和生命力。
国企负责人限薪,在我国已实行十几年,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国企高管实际薪酬超过规定“红线”。
如果,“习惯性泄题”再次被验证,那么,决不能再止于含糊地追究几个责任人,将究责变为应付舆论的表演。
观点集粹(gdjc)
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老住宅加装电梯
老人盼电梯如大旱盼甘霖
观点集粹(gdjc)
让群众路线“触手可及”
“上网看看”应成领导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