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重视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5-29 10:04:36  稿源:浙江日报

  耿相魁岳玉莲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加快推进,我们必须正视经济提速、投资加大带来的海洋资源环境压力,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入海排污量、防止近海水质和底质恶化出发,重视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提高全社会法律和生态补偿意识。要重视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强化海洋生态补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生态补偿的法律意识。虽然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规范和技术规程对涉海项目的生态补偿也作了相应规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落实,主要问题是项目单位不知有法,更别提依法行事。为此,必须通过业务办理、现场勘察和监管等环节,采用送服务、送法律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使得涉海业主单位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生态补偿义务,提升海洋生态补偿意识。严格把控环评关,强制规范涉海业主单位编制环评规划时的海洋生态补偿调查和测算,提高环评编制单位海洋生态补偿意识,提高补偿金额测算结论的科学程度。强化涉海项目工作汇报,提高各级领导对海洋生态补偿必要性的认识,自觉把海洋生态环境补偿和修复作为大事来抓。

  完善生态补偿管理的法律规程。海洋生态补偿涉及面广,补偿测算十分复杂,可以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逐步夯实全面实施海洋生态补偿的基础。就舟山而言,首先,要让典型海洋生态补偿地区如嵊泗、岱山、定海和普陀都能从自身海域实际出发,从国家项目落地实际情况和对海洋生态的实际影响出发,先行先试,探索实施海洋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措施。其次,舟山新区典型海洋生态补偿试验可针对项目落地、经济发展对资源损害、向海排污等便于量化操作的情况进行法制规范,然后推而广之,使执法的触角延伸到生态补偿涉及的所有领域。再次,学习借鉴其他典型城市海洋生态补偿的成功做法。比如,借鉴南沙、长岛、葫芦岛等地海洋生态补偿执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对明显的问题进行修正,对推行中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

  推动新区海洋生态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强化新区海洋生态补偿的科研力度,努力推进建立新区海洋生态资源基础数据库。新区是国家海洋开发管理的“试验田”,其海洋生态补偿应体现对海洋生态损害弥补的主旨,建立科学公平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先出台科学公平的海洋生态补偿标准,而标准的制定和后续的监管执行都需要全国统一的海洋生态资源基础数据库作为支撑。但建立相关数据库工作量大面广,基础数据调查困难大、专业化程度高、调查范围广,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各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为此,党委、政府要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将其和国家海洋生态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统筹考虑,作为社会公共管理项目,由中央政府出面,成立由高层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全额财政拨款,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对新区乃至全国的海洋生态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库方案、入库指标(包括海洋生物特征、易受侵害物种、栖息地保护、遗传多样性、外来物种、结构渔业等海洋生物数据和污染数据等海洋生态参数)等进行研究,推动涉海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

  强化海洋生态管理、修复和人才规划。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目前无论是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均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加强海洋生态管理与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政府规划编制对海洋生态治理修复的作用。突出政府海洋生态治理修复的地位和责任,认清舟山海域主要环境问题及风险,强化海洋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从地区海洋治理修复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不同海域生态、资源、环境特点推进修复和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可在涉海院校增设海洋生态管理修复专业,培养海洋生态修复专业人才。同时,强化实践中海洋生态修复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后,加强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单位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设立舟山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专项资金,全面开展舟山海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编辑: 郑晓华
 
外卖平台上演“三国杀”没有真正赢家
唯有直面痼疾、主动担责、攻坚克难,才是对人民群众最好的回应,也才能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所谓用户“需求”与“内涵段子”导向失守、互为因果。“内涵段子”被责令关停,可以说是毁在了一味迎合的媚俗化倾向上。
文物管理部门应该提出文物出国展览对场馆的基本的设施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这种展出就要明令禁止。
这种办法无疑更加符合“共享经济”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机关包容开放、与民以便利的意识,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借鉴、学习。
有必要对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判,并提前加以预防。这样好的政策才不会在执行中扭曲走样,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观点集粹(gdjc)
别让“抢人大战”“房住不炒”诉求背道而驰
以奇招“抢才”,更要用实招“留才”
观点集粹(gdjc)
教师手里的“戒尺”也是必要的育人之道
教师不再举“戒尺”,教育惩戒权的尴尬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