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依元
“书香”,一个多么温馨浪漫的词汇,今年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应“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5日新华网)
不像经济发展可用GDP等硬性指标来衡量,怎样的社会才可称之为“书香社会”?代表、委员们如此描绘:有自觉的阅读意识,人人爱读书,人人有书读;无论是在公园、地铁,还是在车站、机场,都可以看到人们捧着书安静阅读;对个人来说,书香是忙碌之后,学习充电、心灵得到安慰和沉浸的重要方式……笔者以为,“书香社会”这一新提法现实针对性很强,意义匪浅。
中华民族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但现实是,我们的阅读出了大问题:国民阅读率连续下降;“书香社会”未到,“手机社会”已来;在电视、电脑、手机的大、中、小屏的冲击下,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我们距离“书香社会”还差距甚远。不爱读书已成为影响“中国梦”实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缺读书观念与读书习惯,过于功利化,甚至“爱酒香胜过爱书香”。我们的教育从古代科举到今天的应试式,读书都是被迫的,许多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并没有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好比吃饭,原先进食单一,少年时没有养成杂食习惯,成年后从食道到食谱都非常狭窄,不善“博食”即博览群书,欠缺这种习惯。
二缺读书时间。据统计,美国人均年购书9本,中国人均年购书2.4本;日本人均年购买杂志20-30本,欧美人均年购买杂志10本,而中国人均年购买仅2本。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多用在了玩手机或是电脑。
三缺“读书人口”。据2014年7月统计,中国有6.32亿网民(7月24日人民网)。时下满城尽现“低头族”,他们中的许多人忙着浏览网页、刷微信、发微博、玩游戏等,说到底是在娱乐。即使看电子书,也很少有思考时间或做读书笔记,属于“浅阅读”或碎片化阅读。
四缺“读书场所”。据统计,我们的人均读书量是以色列人的十分之一。犹太人每5000人有一个图书馆,而我们26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3月7日新华社)不少社区、乡镇缺乏书屋。在网络冲击下,不少实体书店面临关门。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扫涤社会上的浮躁之气,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升民众素养。那么,如何建设“书香社会”?
首先应通过立法推动“书香社会”建设,设立“全民读书日”,让每一个国民都成为“读书人口”。2014年,江苏、湖北分别通过促进全民阅读的条例,为如何通过立法推动阅读做出了示范。笔者认为,应促进《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及时完善、颁发,把每年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国家阅读节。
建设“书香社会”要从孩子开始。读书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时令性”,“爱学习,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必须在青少年时代进行培养才能得以养成。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
建设“书香社会”要从家庭阅读开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为人父母者率先读书,涵养“书香家庭”,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无疑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的建设。
建设“书香社会”还要从社区图书馆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开始,多扶持实体书店,多设立以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的书柜或阅览角。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
此外,建设“书香社会”应当从领导干部开始。领导干部开始读书了,就会有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读书氛围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