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余佳子:“书藏古今”的现代释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9-17 12:51:4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余佳子

  卡尔维诺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汲着涌流记忆的潮水,并随之膨胀。然而,城市不会透露自己的过去,它只会把它们藏起来。这些记忆被镌刻在街角、窗框、天台、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都是猛击、凿刻、锉磨留下的痕迹。记忆既不是聚而又散的浮云,也不是清澈澄明的温泉,而是浸润着生命液体的厚重的海绵,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混合而成的固体。对于宁波来说,这座城市的记忆便是读书、爱书、藏书。

  读书。人,一旦种下信仰,就会产生敬畏,且根植于心。而读书,是宁波人最忠诚的信仰。宁波人崇尚读书的风气,可以追溯到夷越文化向吴越文化更替的时代。彼时,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子陵,贤达明理,刘秀想请其辅政,但严子陵仰慕古代圣贤,只愿垂钓山林、远离庙堂。他的选择也成为日后读书人坚守清高的典范。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就称赞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宁波人代代相传的求真务实的读书风气,使得其成为西方科学文化传入接受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宁波帮能够长青不衰的底气所在,就是善于学习。虽然东西方的知识体系在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但从未动摇过宁波人的读书信仰。甚至绝大多数经商的宁波帮们,第一代致力于创业,第二代则致力于读书,以实业和学问推动了宁波的近代化与现代化进步。

  爱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许多俗世子弟读书的内在驱动力,但并不是宁波人读书的目的。在宁波两千余年的读书史中,因读书而爱书、因爱书而藏书、因藏书而更读书的循环,才是他们鲜明的超越功利的文人风骨。宁波人爱书,遵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线,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问传统。在余姚龙泉山上的高树丛中,王阳明先生的讲学处中天阁仍在,其龙场悟道的艰苦,黄宗羲草堂著述的贫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学子为承担天降大任而奋发图强。再比如有着“中国进士第一村”美誉的走马塘,曾经出过76位进士,想来应是雕龙刻凤、豪华宅邸,但留存的只见朴素与清峻的建筑,村口的荷花池、村中的“遗忠堂”与护村的君子河,告诫世世代代的族人清正廉洁为官,堂堂正正为人。

  藏书。仁人爱物,由读书而爱书,由爱书而藏书,使得藏书也成为了一道温暖的人文脉流。藏书一方面能够表达人们对于先贤的敬仰和追思,另一方面也寄托了藏书人自己对承袭先贤才德的渴望,它凸显了宁波地区历来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对文人风骨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从古至今,宁波涌现了众多私人藏书家。其中,北宋的楼郁和陈谧、南宋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元代袁桷的“清容居”、明初丰坊的“万卷楼”均为历朝历代的私人藏书之首。但其中名气最大的,还是至今仍矗立在月湖之畔的范钦的“天一阁”。那古老静谧的姿态,仿若整个藏书历史的叙述,能够瞬间平复来访者的躁动,让一切都归于沉寂。而静,是值得敬仰的。于是,便有了一座城围绕一座楼、一座楼守护一座城的交错包容。每当清晨或落日,会有细细的阳光透过疏密无序的云层,斑斑点点地散落在旁边的月湖,闪烁起金色的波光。院士林、关帝庙、居士林、贺秘监祠等依湖而建的院落里,三三两两的僧侣们在房屋间穿梭,诵经之声袅袅盘旋,犹如天籁,动人心弦。

  想来城市的进步,文人的确不可或缺。俗世之人,有些能平静地面对困惑、烦恼,有些却在不断抱怨中寻找外部依靠,有些人殚精竭虑。人的心其实跟身体一样,都需要长久的体验和训练。我们迫切需要有人指引我们读一些书,见一些人,去一些地方,让心的宽度随知识的增长而拓展,让素质的提升带动城市实现质的飞跃,就如四明山脚下千年不绝的读书声,支撑着宁波人更稳健地走入新的阶段。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不应该嘲讽一个努力微笑的人
“职业假笑”,你的笑料别人的伤口
观点集粹(gdjc)
垃圾分类 “让人明白”应是“第一道工序”
做好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