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中攻坚期,也是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历史机遇期。如何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要求,快速冲刺、“甬往直前”,进而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关键的关键,是要校准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要从战略定位的层面,切实搞清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宁波,该什么、能干什么、要往哪里去。
前段时间,微信圈中弥漫着一种十分消级的论调,认为本世纪以来,宁波至少错失了发展的“黄金十年”,特别是同省城杭州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过去杭甬两市曾经“并驾齐驱”,如今已不在一个“能级”上了。这种论调太过悲观了!正视差距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是必要的,悲观泄气、全盘否定,把自己所在的城市说得一无是处,也有违实事求是的精神。宁波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宁波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宁波的未来,“新老宁波人”可以共同去创造。只要我们不“抛弃”自己,就没人能把我们“抛弃”。以偏盖全、自我矮化,只会挫伤发展的信心;坐而论道、甘当清流,换不来城市地位的提升。
认清形势才能看清方向。10月25日,市统计局负责人在发布今年前三季度宁波经济和社会形势时,从统计学的角度,对宁波与杭州的差距作过一个比较专业的分析—— “宁波和杭州在第二产业上相差无几,但在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上差距比较明显”“从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宁波信息服务业与杭州相差1150亿元,总量仅为杭州的1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杭州相差157.6亿元,总量为杭州的37%,金融业、教育产业也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以杭州为参照系赶超,这些方面是要动点脑筋、作些文章,缩小差距,迎头赶上。
光“跟跑”当然也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立足宁波的实际,把“强项做强”、“优势做优”。在产业方面,我们完全有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47.5亿元和34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和9.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6.7%。由此可见,“制造强市”的确可以作为宁波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突破口。“中国制造2025”试点“花落”宁波,更是为这种突破带来了现实机遇和广阔空间。“强者”之间的比拼,我们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
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宁波还有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全国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创建。随着国家保监会、浙江省、宁波市三方动员部署大会的召开,以及相关工作的启动和扶持政策的出台,已经有大批“国字号”的保险“巨头”蜂拥而至,来甬寻找发展机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宁波真能借机、借势、借力,打造现代“保险之城”,把全国乃至全球优质的保险机构、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集聚起来,那将产生巨大的“蝶变效应”,宁波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的“颜值”,必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制造业、保险业发展,是宁波这艘时代巨轮“甬往直前”的动力源之一,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宁波这座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在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还有无限的潜力等待挖掘。梅山国家级新区的创建,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智能经济、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这些已经谋划或正在全面铺开的新篇章、新布局,正在勾画着宁波未来发展的新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明天,我们既要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把好方向”;既要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也要防止一味地“跟着后面跑”。只有集中各方智慧、凝聚广泛共识,校准、坚定前进的方向,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我们才能厚植优势,我们才能早日抵达成功的彼岸。一言蔽之:“甬往直前”很重要,但前提是要“校准方向”。因为只有方向对头,速度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