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雷
近日,网友“望星空”在某县(市)区地方论坛发帖,吐槽“现在的××论坛冷清清的,也没有一点人气,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网友的“天问”如一石涟漪,引来众多“心有戚戚者”“围观”。
“龙虾”认为,“媒体变革如潮涌,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是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生态的重构仿佛在一瞬间完成。作为传统交流平台,论坛人气渐失,自有内在客观原因。然而,也有网友表示不服,“论坛里反映政府部门的事能合理及时得到解释、答复、或处理,论坛也许会增加些活力。”“反应问题得不到回复解决必然倒闭!”不可否认,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成为论坛“萧条”的另一个“推手”。
论坛是民间舆论的晴雨表,是观察社情民意的绝佳平台。以论坛为载体的网络舆论,其最大价值在于某种意义上还舆论权利于民的本质,使得普通民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网络舆论如果能够合理表达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务发表的观点和意见,正确体现公众的利益、兴趣与正当需求,必然会有利于社会问题的沟通、疏导与解决。
群众的批评是一面镜子,往往折射着政府工作的失误或不足。重视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就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缺点、纠正不足。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批评视作洪水猛兽,简单的贴上“负面”舆情的标签,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正是基于对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因此,主动走进网络空间,与群众开展对话交流,将网络声音尤其是“刺耳的声音”,视作发现问题的“啄木鸟”,检视工作的“水平仪”,推动工作的“动力源”,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8月12日,国办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将政务舆情回应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政务舆情回应通报批评和约谈制度。我们相信,制度建设的跟进,将有助于补足舆情回应工作的“短板”,通过问责使怠于群众互动、漠视群众诉求的做法,及时得到纠正。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宁波市各级政府在“透明度”排名方面,始终处于前列,政府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追求。所以,对于“网络上的群众工作”,我们既有良好的基础,也有宝贵的经验。随着技术的进步,联系群众的渠道和方式在不断拓展,但对于网上“沉没的声音”,我也希望有人去倾听,去打捞。毕竟,群众在哪儿,群众工作就应该跟进到哪儿;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