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解决三点半难题当有全日制思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3-05 10:40:00  稿源:

  毛建国

  3月3日下午,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开启。在部长通道上,听完记者提问“三点半放学难题”如何解决之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将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三点半放学”问题,并加大力度治理校外托管班乱象。

  一种教育问题的发生,常常不是一个环节的问题,往往是多个环节问题叠加的结果。1932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思想,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从总体上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三点半难题”,同样要有系统化思维。

  “三点半现象”由来已久,在去年两会也是一个热点话题。根据规定,小学、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这就意味着小学生最早将于下午3点半放学。应该说这一规定本身是为了学生减负而来,世事弄人,到了最后不仅学生没有真正减负,家长更是大大“增负”。

  类似这种减负不成反增负的现象,在教育领域还少吗?日前,多地教育部门发文,在中小学实施早上推迟上学。现在推迟早上上学时间,能够实现真正给孩子减负,让孩子睡一个“饱觉”吗?善意值得珍惜,答案却不乐观。上学太早与放学太早的问题,难道是孤立存在的?从时间上讲,从早上到晚上,从上学到放学,当前教育的问题是全日制的,解决“三点半问题”当然要有全日制思维。

  所谓全日制思维,就是致力于从上学到放学、从校内到校外的全流程链条,真正在认识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减负的要求,不能把给孩子减负的善意飘在空中,甚至演变成孩子和家长“增负”。就目前来看,要达到给学生和家长减负的目的,必须让政府与学校承担起应有责任,甚至是主动“增负”。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陈宝生介绍了四种“基层探索”。譬如,上海明确,中小学校后服务100%全覆盖,服务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则规定,三点到五点是校后服务的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元到900元;南京探索弹性离校时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这四种模式,都可以看到“有形之手”的作用。笔者孩子所上学的江苏扬州邗江区,去年出台了《邗江区开展“百草园学堂”活动的指导意见》,为家长们免费提供延时服务,同样可以看到政府与学校的责任担当。

  据了解,目前已有25个省份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些办法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学校担当。换句话说,是以给政府和学校“增负”实现给家长和学生减负。这与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三点半放学”问题并不矛盾。有政府和学校力量打底,社会力量能够发挥更好作用。无论是治理校外培训班还是治理校外托管班,都体现了这一点。

  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处理好总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大与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三点半现象”并非孤发,解决“三点半问题”当有全日制思维,也就是要有系统化思维。就当前来看,把视角向内与把视角向外并不矛盾,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并不矛盾。事实也早就告诉我们,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

编辑: 郑晓华
 
服务争效贵在“效”
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并不矛盾。事实是,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
乍一看,这种做法未免“撕破脸”,有违邻里和睦之道,但反过来讲,歪打也可能打对地方,下策也可以翻转成上策。
原作过于出色,观众早已确立自己的审美意象,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很容易直接成为评判续集的标准。
要想证明“水煮驴皮”究竟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想必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不该成了扯不清楚的“狗扯驴皮”。
观点集粹(gdjc)
科技争投之我见:应围绕互联网产业厚植打造
服务争效,加快创造群众满意的良好环境
观点集粹(gdjc)
新时代当有新风尚
说说“新瓶与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