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3.15晚会过去了,打假的长效机制啥时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8-03-19 14:08:00  稿源: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刘从友

  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3.15晚会如约而至,但终于又落下了帷幕。被曝光的企业产品黑幕重重,虽触目惊心,但相信不少公众如我一样,多少也有点麻木了,一切又将如常,包括那些“有幸”上了3.15晚会的企业。其实,在今天,仅靠一个3.15晚会来曝光打假真的是杯水车薪。公众关注的焦点已不仅仅是什么企业产品制假售假了,而更多的是如何根本杜绝假货大行其道。

  假货泛滥,最明显的症结在于宽松的制假售假环境。典型一例:不少国外品牌的汽车一合资到国内生产就开始减配,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且这“枳”照样售卖无忧,消费者最终还是买单。总体而言,我们的监管存在很大的漏洞,让不法企业和商家钻了空子。

  首先,制假鉴定投诉难。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大头娃娃”毒奶粉事件,作为受害人家属根本无法用眼睛去鉴别奶粉质量的优劣。发生问题后,也经常是投诉无门,耗时费力花钱,不到万不得已的程度,谁会和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死磕到底,多数是自认倒霉。

  其次,制假违法成本低。一些不良企业,通过制假售假来降低成本,涉嫌触犯法律。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条文规定多是以违法所得2-3倍以下罚款为主。造成了制假售假企业有恃无恐,赚足了黑心钱,罚点款怕什么?大不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换个马甲,重操旧业吧。这不,大众的销售脱口而出:“上帝造人都会有瑕疵,何况车呢?”

  再次,假劣商品流通如入无人之境。坦率地说,国人之对于假货是爱恨交织,亦是事实。君不见,那些美其名曰的“山寨”产品畅销就是最好的佐证。从盗版软件、电子产品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见其踪影。被查处的远小于在流通的,“山寨”企业亦大发横财。老鼠过街,少人喊打,且可从容自在,不能不说种讽刺。

  可见,消除假货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一年等一回的“3.15”晚会,关键还在于建立长效的防控体系,必须釜底抽薪,消除制假售假的“土壤”。

  构建严格的惩戒机制。法律要与时俱进,及时主动地回应人民大众的需求。曾经,酒驾之祸猛于虎,但经过持续几年的重拳出击,酒驾之风得到了有效地遏制。打假也应如此!借用马云的话说:像打击酒驾一样严打假货。应该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对制假售假者以刑事处罚为主,辅以让其倾家荡产而身败名裂的财产罚没,坚决从重从快惩处,决不允许他们有“异地满血再复活”的可能。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利用发达的网络大数据技术,建立并定期发布信誉度高的企业名录,让公众可以便捷地查寻相关企业的信誉度,促进正向激励机制有效形成,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既能更好地激励企业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信誉,也能有效防止其他不良企业有非分之想,“山寨”出什么“六个纯核桃”“六仐核桃”“六禾核桃”的妖孽来。

  打造可靠的监控网络。任何一件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件商品,都应建立一整套追溯体系,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追溯至生产企业。要完善监控投诉平台,加大抽检的力度,力争早发现,早处理。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搞什么传说中的“危机公关”。坚决做到,有苗头,即追查,有投诉,即追溯,不要等什么3.15晚会来曝光。

  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作为消费者,不能只认便宜,要在学会货比三家的同时,更要从质量、品牌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中国有句俗语,叫“买的没有卖的精”。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要相信“一份价钱一份货”,用行动为正品点赞,对假货说“不”。

编辑: 郑晓华
 
服务争效贵在“效”
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并不矛盾。事实是,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
乍一看,这种做法未免“撕破脸”,有违邻里和睦之道,但反过来讲,歪打也可能打对地方,下策也可以翻转成上策。
原作过于出色,观众早已确立自己的审美意象,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很容易直接成为评判续集的标准。
要想证明“水煮驴皮”究竟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想必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不该成了扯不清楚的“狗扯驴皮”。
观点集粹(gdjc)
科技争投之我见:应围绕互联网产业厚植打造
服务争效,加快创造群众满意的良好环境
观点集粹(gdjc)
新时代当有新风尚
说说“新瓶与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