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承
今年4月,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3名研究生,选择宁海县葛家村作为“设计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课题实践基地,实施“艺术兴村”改造,让农家庭院、千年古井、百年老墙、荒废场地等场所和设施变成了景观和风景,村民建设新乡村的热情也激发出来了,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民蜕变为乡村建设艺术家(8月30日《宁波日报》)。
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两个阶段,葛家村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但奋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遇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更好有难”的成长烦恼。然而,经过“艺术兴村”改造,不仅让名不见经传的葛家村成了“网红村”,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了全村上下奋力投身乡村振兴的激情,焕发了文旅结合打造新乡村的盎然生机。
葛家村的“艺术兴村”之路让人称道,更会引起各地陷入如何复制和推广的思考。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跑在葛家村前面或与葛家村处同一方阵的乡村,集体经济、民营企业、农副产品、花木种植、渔业生产、农家乐、旅游、民宿等各有较大发展,具备经济较强、村庄洁美、村民富裕的新农村模样,但在村庄品位和发展水平上,同样遇到如何向前跨一大步的问题。跑在葛家村之后的乡村,更面临着乡村振兴路径选择、发展模式、方法手段的一系列难题。
走出结对帮扶成功案例。当前,我市各地乡村振兴面临的发展难题不少,尤其是基路径选择各异、工作进展不一、取得成效参差不齐的形势,学习借鉴葛家村的“艺术兴村”之路的问题上,要重在学其“共建之路”“特色之路”“自强之路”的经验做法,让自己的发展之路开窍。这就是葛家村的“艺术兴村”之路的活学活用。
走好“共建之路”。葛家村的兴起,得益于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基层的新模式, 础薄弱的,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凑效。这就需要各乡村对照市、县、乡镇三级在机关、企业、高校下沉的各类力量、资源“菜单”,有针对性“点单”“接单”,选择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以此为“突破口”,攻克“上台阶”的难题。比如,我市一些乡村引进项目、技术打造电商、采摘、音乐、影视、民国风情等名村、基地、景区,都是“共建之路”的典范。
走活“特色之路”。“艺术兴村”改造让葛家村“冒出”40多处赏心悦目的景观,既花小钱办成了过去不敢想的事,又用艺术化的手段留住了乡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路径上,有的只顾盖清一色的房子,搞千篇一律的农家乐,一股脑地抢民宿热潮,等等,结果都不大理想。这就需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条件、资源,充分打造文化、文明、名人、养生、休闲等特色村庄。比如,我市数量不小的名人村,打“名人牌”促进发展就非常有前景。再如,我市打造的农村文明示范线,通过打造文明村,串点成线,不但成为文明的风景线,更带动农产品和农村文创产品开发。
走出“自强之路”。面对“设计师来了,乡村热闹非凡;设计师一走,乡村又回到从前”的普遍现象,葛家村把多少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培养成为本土艺术家,并借势谋划乡村旅游,走上了“自强之路”。刚开始热闹、折腾一阵子,人一撤就风清云淡,好项目也做不长远,是开展人才、资源、项目结对帮扶乡村振兴的一大诟病。这就需要我们多做提升发展“内动力”的事,相千方百计统一村民思想、鼓舞村民土气、增长村民本领,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比如,扶持鼓励村民参加我市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开发工程,积极培养“新农人”。再如,我市湾底村从当年的“有女不嫁的烂眼村”到现在全国闻名的“先进村”,其自强、奋斗、创新的道路就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