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0-04-09 10:55:00  稿源: 宁波日报

  戈岩平

  连日来,宁波GDP总量跃居内地城市第12位的消息见诸报纸、网络、新闻客户端等媒介。这是全市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是深入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见证,更是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结果。

  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几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去年,全年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在全国城市前两名,其中,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新增各类人才21.9万人,总量为263.1万人。

  数据见证成长,也折射差距。对标深圳、杭州、苏州等同类城市,我市依然存在着“顶尖人才缺口难补、中高层次人才支撑不足”等结构性短板。如何使人才引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宁波高质量发展相匹配,仍需要我们以“高精尖缺”为主攻点,找准突破路径,激活创新活力。

  用产业链吸附人才。宁波不但有鹿特丹式的港口优势,也有汉堡式的制造业根基,还有纽约式的区位条件,虽然近年来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影响力远没它们大。笔者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宁波舟山港只是运输港,而非贸易港。运输只是中转,挣的是“搬运工式”的苦力钱,而贸易则有几何级的衍生辐射效应,差别之大可想而知。这折射的是宁波港航贸易、港航物流人才缺乏问题。

  产才融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法宝,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宁波既有文具、模具、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石化等传统产业,又有高端装备、新材料、港航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产才融合”有基础、有条件,产业链引才有需求、有市场。我们应切实打好“产业链”引才这张牌,变政府单向引才、企业单个引才为产业集聚引才、产城融合聚才,以肥沃丰厚的“产业土壤”吸引更多创业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

  用政策链激活人才。人才项目从引进落地,到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有其自身的“成长周期”。努力缩短这个周期,让人才项目切实走出“达尔文之海”,人才生态至关重要。我们要有“放水养鱼”的思维,敢于花血本、算大账,在营造人才发展“小气候”上懂得真情投入、舍得真金白银,特别是在政策制度上要敢于探索突破,敢于将政策红利向高技能人才、中层次人才释放。应全面落实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的《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完善市场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港城英才”评选制度,让人才有更丰厚的价值回报;应积极搭建“才富”对接桥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科技、人才、金融、税收等领域政策,引导产业基金投向各类创客人才,全面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用文化链拴住人才。看到过一个观点:上海从近代的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级大都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宁波资本、人才、经验和文化的植入,其中文化的移植被列在首位。这个观点很有见地。宁波是浙东文化的发源地,“工商皆本”“商行天下”的理念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带有商业文明色彩的文化,对于助推上海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内在引擎”的作用。

  与此一脉相承的还有“宁波帮”文化。早在130年前,德国学者利希霍芬到中国考察,在浙东沿海发现了一个特殊族群,就是宁波商帮。他评价“宁波帮”:“这个族群聪明、务实、崇德尚文,特别善于经商,对大事业热心,有大企业家精神。”浙东文化涵养下的工商皆本、义利兼顾的商业文明,是宁波文化、宁波精神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用这种精神、这种文化鼓舞本土工商业人士,使之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立足宁波干大事创大业;应把这种精神、这种文化传播到海外人才尤其是“宁波帮”人士中去,以吸引更多人来甬创业创新;应把这种精神、这种文化传递给在甬创业创新的各类精英人才,让他们爱上宁波、扎根宁波。

编辑:郑晓华
 
应对无症状感染者,更须强化无接触服务
· “延长产假”别成女职工的“画饼毒药”
· “全面禁野”的禁食目录应该全国统一
· 当清明遇到疫情 为情感找好位置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
观点集粹(gdjc)
“共享”,才能共赢
“共享员工”,需要更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