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兵
近日,杭州第二轮集中供地共出让10宗地块,然而却有9宗由于报名房企数量不达标,未能进入正式竞价环节。最终,10宗地里只有1宗顺利出让。无独有偶,这样的现象也在南京、合肥、成都、沈阳、重庆等“双集中”城市相继出现(9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
这种情况是多年来十分少见的。随着持续加码的各地调控政策推出,预计住宅土地流标数量将越来越多。“土地流标量大增”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压力逐渐增大,而一二线城市的限价、限售等政策使得开发商回款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土地市场的调控深入,部分城市限房价、限地价、竞自持、竞配建等土地出让条件严苛,房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种种原因致使房企拿地更加谨慎。土地市场流拍现象加剧,也说明房地产行业开始转向理性,拿地、卖房,赚巨额差价的时代已经过去。
“土地流拍量大增”让土地出让返璞归真。土地是用来种植的或者是用来建房的,不是用来买卖显示政绩的。土地流拍量创新高,说明土地已由市场来定价,而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由开发商说了算。流拍了,土地出让金变少了,可以让官员的政绩观回归理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有利用于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上。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必须多开发一些投入少、产出多、功能价值比较合理的项目。而不是通过房地产开发等短期见效的建设项目,不断推高土地和房产价格。“土地流标量创十年来新高”预示着靠出让土地赢得政绩的时代已经进入历史。
“土地流拍量大增”可以改善政府形象,使社会更安定。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不顾民众的切身利益,凭借公权力强行征地拆迁,低价收购高价出让,强行剥夺民众的土地使用权,使得当下拆迁与“反拆迁”的博弈越发复杂。然而,土地的无序征用,使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并诱发其它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为土地而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屡屡发生。特别一些地方所谓的一次性补偿,已难以保证失地农民长期生计,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境。从而积聚了大量社会矛盾,埋下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土地流标量大增”,让社会更加有序祥和,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理性,变得更加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