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6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实际上,近年来,每年高考前后,教育部都会印发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但从效果来看,效用不大。例如,6月23日,安徽省公布高考成绩,合肥一中和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随即在第一时间发出喜报,宣布本校某同学(复读)荣获安徽省2021年高考状元,合肥八中也发出喜报,宣布李业璠同学为安徽省文科应届状元、合肥市文科状元,闹出一个“高考状元”来自两所中学和安徽省文科“高考状元”不是合肥市文科“高考状元”的笑话。
炒作“高考状元”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炒作“高考状元”的违规成本太低,基本上处于零成本状态。炒作状元的中学基本上是当地的名校,而且出了状元属于当地教育政绩,使得教育局对中学炒作“高考状元”的违规行为基本上视而不见,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直接是不了了之。而媒体、自媒体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教育局拿炒作“高考状元”的媒体、自媒体没辙。
因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不能只是年复一年的下发红头文件,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从技术层面说,有必要推广广东、云南等少数省份的做法,在高考录取工作结束之前,在不影响填报高考志愿的前提下,对少数高分段考生成绩进行屏蔽,在技术上为炒作“高考状元”设置障碍。
从制度层面说,禁止炒作不能靠教育主管部门单打独斗,需要多部门联合打击。这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禁止培训机构、学校炒作,也需要宣传主管部门、网信部门禁止媒体、自媒体炒作。同时,配套惩罚机制,终结炒作“高考状元”的违法零成本状态。对直接或变相炒作的,私立学校要削减招生指标,公办学校要摘掉领导的“乌纱帽”,校外培训机构不妨直接予以取缔,媒体要处罚相关编辑、记者,自媒体直接封号。
从治本之策层面讲,要改革对中学的评价机制,弱化高考成绩的评价指标。同时,引导社会大众科学评价中学教学成绩,不简单以高考升学为唯一衡量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