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国庆假期,一名从深圳回湖南的电动车车主,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给车充电,花了5个多小时。
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应该多建些充电桩,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建多少充电桩,要结合周边交通信息以及游客出发地、目的地等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拿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假期车流量大的地方,电动车充电量是平时的数倍,如果只是简单地加装充电桩,平日就可能闲置,造成浪费。
事实上,一些地方充电桩建了不少,利用率却不高。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车主“找不到充电桩”。有企业打起了“1元充满电”价格战,甚至为骗补制造“僵尸桩”。这些问题说明,充电桩的建设和使用,需要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以及更多人性化服务和技术创新。
如今,有企业瞄准更高功率的充电柱,增加周转次数,每天能够服务更多车辆,让消费者节省充电时间。
如果多从车主角度出发,坚持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花5小时充电”的尴尬应该不难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