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以文化人着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11-04 10:10:23  稿源: 宁波日报

  俞洲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和功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

  近年来,宁波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应看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不仅是城市文化设施等硬件的达标,提升市民文化素养、修炼城市文化内功更应成为相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传承“红色根脉”中筑牢精神家园。每一次历史回眸,都是精神的洗礼。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在传承“红色根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宁波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和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革命遗址、文物和名人故居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度挖掘和梳理萃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系统性谋划、制度化推进、高水平转化上下功夫,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红色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引领广大市民提升精气神,筑就精神家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红色根脉”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涵养丹心美德。“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历史文脉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是每个城市的独特印记。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是“河姆渡文化”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城,倡导“知行合一”的阳明学派孕育处,被赞誉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东亚文化之都。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代甬城儿女的高尚精神品格和灵魂情操,培育气度,陶冶人格。涵养丹心美德,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就应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本土文化遗产和丰富文化特色资源,不断创新沁润载体,通过申报文化遗产、感受非遗魅力、打造心学圣地、建设宋韵小镇、扩增区域文化博物馆、充实激活乡村文化礼堂、举办节日民俗活动等途径,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进而催化公共文明,荡涤社会陋习,夯实城市文明底蕴。

  在丰富文化活动中引领文明风尚。城市文明不仅局限于公共设施、街道环境等“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城市文化和精神等“内核”积淀。发力文化建设,丰富文化活动,可在“广、趣、新”上下功夫,拓展群体文化活动空间,营造全民阅读良好氛围,搭建休闲娱乐广阔舞台,创新教育熏陶载体内容,做到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更好地满足市民精神需求,激发城市活力,增强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大城乡文化融合力度,推进“文化下乡”“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使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市民生活,通过对健康娱乐文化的倡导和传播引领文明风尚,持续擦亮“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的城市品牌。

  在推动文化消费中强化美育熏陶。文化素养的提升,实际上是一种养成教育,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据报道,四分之三的英国人把读书作为主要休闲活动,日本、法国等国民众把欣赏歌剧、戏剧视作生活的必需。韩国大田市政府投资建造的艺术殿堂,每年接待参观者近30万人,占市民总数20%,而我国一些城市的大剧院接待人数占比仅个位数,悬殊的差距折射出国内民众文化消费习惯有待提升的现实。培养和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推动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无疑将丰富国民知识储备,增强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

  作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我市突出市场导向与多元融合,文化消费呈现增长有效益、提升有亮点、拓展有后劲的良好态势。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加大税收优惠、资金配套、补助奖励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文化惠民政策落地落实,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与创新,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唤醒沉睡的潜在文化消费群,提升市民文化消费意愿,将“文化蛋糕”做大做强。

编辑:郑晓华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关键是如何令行禁止
· 抓住重点,体现温度,把实事办进百姓心坎里
· 放学与下班时间衔接,回归教育公益本质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