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当前,疫情趋于常态化发展,“动态清零”的防控方式,充分考验着政府部门处理紧急事件的快速应变能力,考验着信息流调的精准度、落实管控的精确度。
笔者处于疫情防控部门,从大量数据上发现,感觉防控措施还可以更加精确化、细致化。
目前防控中,针对疫情严重性地区划分,健康码可分为红码、黄码、绿码,以此来区分人群,落实管控。
管控措施明确表示,目前被纳入日常健康监测的人员,他们去过涉疫地区,有一定风险存在。所以对他们的活动,设置了一些要求,如原则上不能去特定机构,不得进入密闭场所,不能参加聚集性活动,切实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而通过流调报告发现,被纳入日常健康监测的人员中,如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自觉,违规进入了聚焦性场所,因为他们的健康码依然为绿码,各场所的管控人员是看不出问题的,更识别不了,那么,防疫漏洞就出来了。
针对以上矛盾,笔者认为疫情管控,针对纳入“日常健康监测”人员,应当赋予“蓝码”,以此来界定他们的管控范围,落实管控措施。如此一来,既能明确界定被管控人员的活动限度,有效降低疫情蔓延的风险指数;又有利于提高“动态清零的”精准度,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