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从业队伍建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2-03-11 09:59:00  稿源: 宁波日报

  吴启钱

  制造业从业队伍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宁波制造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也是“宁波智造”创新的骨干力量。

  作为制造业大市,我市制造业从业队伍现有人员约300万人。近年来,我市始终以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政治担当,全面加强制造业从业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但随着宁波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从业队伍建设“不适应”“不符合”“不满足”等矛盾依然存在。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一家生产出口电器产品的企业主说,在三四年前,春节一过就有大批人来找工作,企业完全处于劳动用工的买方市场,劳动者求用人单位。而这两年,劳动者逆转成买方,招工难日益凸显,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另一方面,制造业更需要工匠精神,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忠诚稳定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但是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不高,而社保缴纳、税赋负担等相对规范,使得制造业的平均收入总体偏低,导致制造业从业队伍较不稳定,熟练工、技术人才等业务骨干流失率较高。

  上述矛盾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结果,是人口红利减少在制造业上的反映。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的加快,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下降。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显示出较强的就业吸引力,“90后”“00后”更愿意从事快递员、外卖员等工作,也不愿进工厂当工人。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始终是第一资源。就制造业来说,从业人员通过劳动为企业制造产品,为投资人创造利润,他们的劳动是企业重要的增值源泉。就全社会来说,制造业从业者为城市带来稳定的人口聚集,更创造出可观的即期消费,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可以说,一个城市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质量高不高,创新能力强不强,努力创造、奋力进取的社会氛围浓不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从业队伍建设的成效。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把宁波打造成全球智造创新之都。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高素质从业队伍建设,离不开全体从业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进一步提高从业队伍的获得感。有调查显示,“涨工资”是一线工人最大的愿望,约超八成一线工人认为,其工资收入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期盼分配政策尽量向一线工人倾斜,尽快让其“钱袋子”鼓起来。在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把对制造业减税降费的政策落实到位,并规定一定的比例,让一线工人能够与企业主共享减税降费政策的成果,提升获得感。同时,企业应进一步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食堂、交通、卫生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让一线工人安心扎根岗位。

  进一步提高从业队伍的归属感。这方面,各级政府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比如,人才政策“扩容”,逐步将一线工人纳入人才政策予以激励;比如,市民待遇“扩容”,让原先来自农村的工人的新生代,能够平等享受到与市民同样的待遇,真正成为“新市民”;比如规范称呼,在官方文件和媒体报道中,率先停用带有歧视性的“农民工”或“民工”称呼,统一称为“产业工人”或“工人”等。

  进一步提高从业队伍的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之初,包括制造业从业人员在内的产业工人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被予以极高尊重,千万产业工人为此骄傲,更以主人翁的态度无私奉献。当下,社会上对产业工人尤其是制造业工人,存在诸多误解,认为其文化程度较低。从业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豪感和荣誉感不断降低,导致青年一代认为当工人没出路。因此,应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尊重工人、劳动光荣的城市文化,提升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同时,加大力度宣传现代制造业工厂的良好环境以及产业工人成长的成功典型,改变年轻人对于制造业工厂和从业队伍的成见或偏见,提升其从事制造业的意愿。

编辑:郑晓华
 
专题:开好党代会 迎接二十大
· 网友热议党代会 全是对甬城的“新期待”
· 延迟退休步入实践 “本人申请”值得点赞
· 制造与航运跨界融合是有益的探索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