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小小油焖笋,浓浓“浙沪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2-04-22 15:10:12  稿源: 浙江日报

  张萍

  一份特殊的抗疫援助物资,经过多家央媒和上海媒体的接力报道后,最近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一批由宁波市慈善总会捐赠的蔬菜包,陆续分发到上海闵行区新虹街道居民的手上。在这批蔬菜中,有140瓶自制的奉化特产油焖笋和一封给上海人民的手写信,它们来自一位对上海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和他的家人。

  捐赠者是宁波奉化的一名退休教师毛佰钧。1962年,17岁的他跟随父亲从上海来到奉化。“今年是我离开上海的第60个年头,我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本轮疫情发生以后,我很想为上海人民出一分力,回报曾经养育我的地方。”

  140瓶油焖笋,在数量上和一些动辄以吨计的豪迈手笔无可比拟,也只能让有限的人品尝到这份春季特有的美味,但是140个瓶子里面倾注了一位善良老人最真的情义。老人在信里说,他5点不到起床,和老伴挖了300多斤雷笋,和家人邻居一起一刻不停地剥笋、洗笋、切笋,3大锅笋经过8小时土灶烹制,再装瓶、封口、杀菌,一直忙到深夜11点钟……这份投入,像极了为离家儿女准备吃食的父母,周到、细心,真心实意。

  正如老人在信中说的,“虽然只是小小一瓶油焖笋,但也是经过许多双爱的手,饱含了我们对大家最真挚的问候”。

  这些笋,抚慰了新虹街道居民的胃,也抚慰了上海人民的心。全国都在合力守“沪”的关键时刻,各地都在想办法给上海人民送物资,都想尽一分力。浙江也不例外,从官方到民间,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物资救急,真情暖心,就像一位上海市民说的,“能够‘被投喂’意味着被惦记”“同疫情的不确定性交锋,我们需要这种被惦记带来的安全感”。

  4月初,中科院院士黄荷凤微信朋友圈寻人的故事同样感人。身处上海的她,拍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援沪“大白”的背影说:“作为一个杭州人又激动又心痛。回杭州的时候我要当面谢谢你们,不要是‘大白’的样子。”援沪期间,类似的寻人故事发生了好几起。这些默契行为其实是因为,人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语言已经无法倾诉感激,只好用“待无恙再相聚”的疫后之约,来锁定未来的期许。

  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浙沪两地百姓往来密切,有像毛佰钧老人一样有两地生活经历的,有像黄院士这样身在上海的异乡人,也有亲友在上海的。共同守“沪”,守的是那些具体真实的人,护的是两地人民朴素真挚的情感。

编辑:郑晓华
 
专题:开好党代会 迎接二十大
· 网友热议党代会 全是对甬城的“新期待”
· 延迟退休步入实践 “本人申请”值得点赞
· 制造与航运跨界融合是有益的探索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