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民
西安市新城区“名校+公办”,破解择校热难题。2016年,新城区教育局党委探索“名校+”模式,推行“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学校联盟”等多种措施,在原来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让各级各类学校抱团、组团发展,探索不同层级、不同区域间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据《光明日报》报道)
破解择校热难题就是要破解教育资源的合理搭配的矛盾,切实做到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名校+”既然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最好途径,那么,到底加什么呢?“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学校联盟”等模式不外乎就是名校办分校,用名校的牌子淡化家长们的择校忧虑,而实质上的名校资源仍然是远水难解近渴。所谓名校资源应该包括办校理念,治学精神和师资力量,而校园环境,学校设施等均属可塑范围,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通过努力办得到。“一长多校”其实就是企图灌输办校理念和治学精神,这种软件要素可不是“一长多校”能够得到的,形式上的理念和精神是贴在墙上,说在嘴上的口号,距离落实在行动上尚有不小的差距,因为一个学校的灵魂不是复制粘贴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身体力行,代代相传才能达到。比如,清华的校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校训是民国时期,梁启超首倡,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这就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的精髓,这种灵魂不可能复制给别的什么学校,要不然,清华也就不值钱了。
“名校+”加什么?不能复制,不能粘贴,而应该是“新瓶装老酒”,学校可以是名校的分校,但其内涵和精髓必须是老的,这种“新瓶装老酒”最关键的难点在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学能力的类比,管理层次的同化。如同新生入学,家长总希望孩子分到一个好的班主任手上,一个好老师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这也是家长择校焦虑的原因所在,择校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择师,优秀的教师是没有分身之术的,通常所能做到的无非是“撞大运”,撞上了就走运,撞不上就倒霉,这与“名校加公办”关系不大。
“名校加公办”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与阿Q精神差不多。都以为公办一定是优秀的,殊不知公办里也有滥竽充数的,也有吃粮不当兵的,而民办里也会有优秀人才。
“名校+”加什么?即便城市里办名校的分校,可以满足部分家长的精神胜利,那农村孩子怎么办?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改城市,更应该有全局观念,更应该顾及广大的农村教育。优秀师资下不去,支教留不住,在农村仍然只能是当地和尚做当地的斋,谈不到什么“名校+”,更别奢望名师到偏远山区献身教育。
“名校+”加什么?西安的做法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择校热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短缺,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抛弃一考定终身,从分数奴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然,这种想法无疑是天方夜谭,就目前的状况很难实现,但有一点可以做到的是“名校+”加网络教学,用智能化破解优质资源的短缺,用网络化均衡城乡的教育区别。好老师少吗,一个好老师面对网络教学就可以以一当十、当百、当万。
“名校+”加的是智慧,加的是现代化,加的是数字化,加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