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张弓慢评
万里学院的3+1模式,你看咋样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0-01-22 10:22:02  稿源: 宁波日报

  张弓

  不久前,《宁波日报》以“万里学院新闻传播类教学受企业青睐”为题,报道了这所学院实行多年的3+1教学模式,可是反响不太热烈。原因也许是人们对所谓的3+1模式,还比较陌生。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3+1。上网一搜才知道,所谓3+1,即指“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要求对接,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适应岗位,对企业招收员工和毕业生就业都有好处,在国际上早已流行。

  经过进一步了解,万里学院的试验得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华中科大提出新闻教学“零距离”要求,也就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业无缝对接。万里学院受此启发,并吸收国外的一些经验,开始试验3+1模式。万里学院的3+1,有很多具体的操作要求,说得简单点,就是3年学理论,1年到媒体或企业实习。

  3+1模式在万里学院实施十多年,成效显著。参与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面对激烈就业竞争时更有信心和底气,走上岗位后又能迅速进入角色。用人单位对万里学院的新闻传播类学生也给予高度肯定。回访中,被用人单位认定能胜任并创新的学生比例高达94%,对学生业务能力十分满意的占31%,对发展潜力有乐观预期的占97%。近3年来,万里学院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且就业后表现突出,有不少人就业一两年后就成了业务骨干。

  新闻界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新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了新闻媒体,却不会写消息、通讯、评论这些专业中最常用的文体,而且似乎学历越高,适应越慢。存在这种现象,直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只学理论,缺乏实践,考试时做答案头头是道,写作时不知道怎么开头结尾。二是授课的老师,很少有新闻实践经历,教的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写过新闻作品。

  其实,我们以前的新闻专业教学,虽然不知道3+1,却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为解决新闻人才严重短缺问题,浙江省办过一届“新闻专修科”,学制两年半,其中一年半读书,一年到浙江日报社实习。授课老师一部分是复旦大学的资深教授,另一部分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浙江日报社新闻专家。这批学生的学历只是大专,可毕业之后,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几十年后,他们中的三分之一成了省、市级媒体的总编、台长和中层领导。

  即使到现在,那些没有在教学方式上自行改革的大学,也在设法弥补缺乏实践这个短板。前不久,澎湃新闻邀请了7位崭露头角的新闻界新秀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博士后作报告,其中一位是宁波自媒体的“90后”。她既不是新闻专业毕业,更没有硕士、博士头衔,她要向高学历学生讲课,不免感到惶恐,澎湃的编辑在说明邀请她的理由时,只用了一句话,“你有实践经验”。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危害,新闻界已经议论很久。但是,使人不解的是,既然以前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不仅是40多年前的浙江“新闻专修科”;既然有大学不安于现状——不只是华中科大、万里学院,主动寻找培养新闻人才的出路,并获得成功;既然有名牌大学新闻学院想通过邀请业绩显著的自媒体人做讲座,以弥补高学历人才的实践短板,为什么不把一些大学的探索和经验广为推崇,并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而是一直看着他们在那里“自娱自乐”“小打小闹”呢?

  写作此文,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尽早作出决策,尽快改变目前依然严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杜绝对社会资源和学生精力的巨大浪费。

编辑:郑晓华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大家谈专题
· 从任达华被刺案,反思公共安全漏洞
· 由收费员的“职业假笑”反思“微笑服务”
· 医保药店保健品被“一刀切”有懒政之嫌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是该给“强制推行ETC”亮红灯了
银行有义务为ETC卡用户扎紧安全的篱笆
观点集粹(gdjc)
“减掉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是必要纠偏
减负,让广大教师“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