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
近段时间,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各地商业场所有序复工复市。但受疫情影响,如一些餐厅已出现到店人数少,线上订单量少等现象,甚至相当一部分餐饮商户暂未恢复堂食;影剧院、KTV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虽恢复营业,但短期内难以为商圈盘活人气,一些店家正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处境……疫情之下,“商圈经济”如何逆势增长,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各类商贸服务企业是恢复“商圈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的责任主体,目前来看,商业综合体要着眼于消费回流、品牌价值、场景式消费等方面的复苏提升,具体措施例如:
商场运营主体(购物中心)与会员用户、存量用户保持密切的互动和精准的培育,加强策划线上活动推动客群导流。如旗下官方APP推出品牌服饰促销,抖音短视频平台开通“云直播”等教育目标市场、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商业运营主体(购物中心)打造高附加值的品牌符号,塑造和释放新的品牌价值,商场内部运营必须具有清晰的定位、全品类的业态组合以及个性化的产品属性,对外要找准新媒体时代市场推广营销的发力点,集聚网红资源和粉丝经济提升购物中心品牌影响力,如与短视频平台流量网红、当地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购物中心品牌区域影响力;
商业运营主体(购物中心)推动新零售业态布局,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将无人零售、智慧餐厅等店铺纳入招商的必选项,如市面上已出现部分品牌餐饮要求顾客自助点单、支付,甚至提供机器人送餐服务等……
在疫情之下,地方相关部门要积极想办法动脑筋。比如:推动线上消费“云购”模式,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开发商业品牌线上展示、销售等服务功能,要联合各大商业广场,牵头组织策划网络购物节系列活动;要积极释放“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将来临”信号,当地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消费,提振人民群众消费信心;要借力购物节、嘉年华等活动发放“吃,住,游,购”多领域消费券,鼓励市民到餐饮店、星级宾馆等场所消费,努力恢复商圈疫前可观客流量和经济活力。
值得欣慰的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有序组织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社区门店等商业网点复工开业,这给“商圈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的过程中带来新的转机。事实上,只要地方政府加强全域商业发展计划规划,制定商贸企业良性发展指导意见和传统商业新零售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推动存量商业的升级调整提升消费群体体验感,“商圈经济”必将会早日走出疫情“阴影”,加快实现全面复苏目标。
制定商贸企业良性发展指导意见和传统商业新零售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推动存量商业的升级调整提升消费群体体验感,“商圈经济”必将会早日走出疫情“阴影”,加快实现全面复苏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