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记者从国家网信办获悉,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8部门将深入推进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提升直播平台文化品位。相关部门还将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明确直播行业打赏行为管理规则,将内容供给导向、打赏金额标准、主播带货资格与直播账号分级分类紧密关联,建构激励高质量信息内容供给的直播账号信用评价体系(8月5日《羊城晚报》)。
网络直播的风生水起,逐利是其内在驱动力。从取利的方式来看,大致可分三类:商家付费,用户打赏以及平台流量广告分成,商家付费比较典型的是直播带货,而用户打赏则集中在娱乐文化表演等门类,这是网络诸多乱象的重灾区。
如,高额充值打赏冲击主流价值观,色情低俗内容屡禁不止,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危害了青少健康成长,同时,也整体带偏了网络直播的发展方向。这其中,打赏失去约束无序泛滥是重要因素。一些主播为了赢得高额的打赏,突破法律、道德的底线,采取欺骗、挑逗等非法手段,迎合与满足一些用户的低级趣味,诱骗取利。
因此,给打赏制定规定、立好规矩,切中利益的“七寸”,有效的规制调节,无疑会牵住规范直播的牛鼻子,使得治理事半功倍。
首先,不能让直播想打赏就能打赏,给打赏适用的范围分个类划个圈,防止应用场景的泛滥。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范,能够使用打赏的应当细化到账号的类与级,实行类“资质”管理,倒逼平台加强“打赏权限”的功能管理,提高门槛。
其次,不能让打赏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有必要结合内容供给,直播行为日常管理等情况,遵循“按质论价”的原则,建立差异化的打赏金额标准,即结合内容的分级上限额度管理,如允许打赏的主播,其内容生产得到用户的欢迎,且没有不良影响以及违规处罚记录,打赏的最高额度可以随着评级的提升而对应提高。如此,给网络直播注入自我规范的动力。
第三,不能让打赏的钱都打而能收,有必要对用户非理性的打赏以适度的保护,并以此来制约直播的运营行为。因为打赏导致一些天价现象时有发生,其用户的非理性失却对直播基本价值的判断是重要原因,其中不乏一些未成年人。对此,制定打赏规则可以适度赋予用户一定的“后悔权”,如用户24时内对同一主播的累计打赏超过一定的额度(最高打赏额度的倍数)元的部分,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权要求索回。如此,相当给打赏设计了“刹车”,既可以防止天价打赏的发生,也有助抑止靠低俗挑逗诱赏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