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湾村村民家的苗木。(竺丰 摄)
|
一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为了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上下合力,群策群力。如退耕还林、补贴生态保护林、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不胜枚举。在众多实践中,让笔者拍案叫好的是,奉化区溪口镇三十六湾村“运土上山、永葆青山”的举措。
三十六湾村地处四明山麓,种植五针松的历史长达百年,是远近闻名的苗木花卉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全市第一个万元户村。出售五针松,每一棵树的根部需要包裹一个硕大的泥球,少则数十斤,多则上百斤,不然难以成活。随着苗木花卉市场的发展,村里五针松大批下山,同时也带走了大量土壤。
严峻的现实摆在村民面前:若不改变传统的苗木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会造成水土流失,政策不允许;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苗木生产难以为继。村党支部书记竺清松率先提出,要保护绿水青山,让苗木生产经营经久不衰,需要运土上山,挖掉多少土,填补多少土,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做起。对此,刚开始有部分村民想不通,觉得山上有的是土,挖不完,从外地运土上山费钱费力,不合算。但随着熟土种植的苗木长势好、收益高和村民观念的改变,更多村民也逐渐加入到运土上山的行列。
有了运土上山的意识和行动,需要解决土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些年来到处搞大开发、大建设。道路修筑,房屋建造,必须把地面的浮土和熟土清理掉,这些事原本需要建设企业自己做,所费不少,现在有人来运土上山,不但不需费力费钱,还可卖土赚钱。建设场地的废土成了财富,而村里也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据估计,村民每年从数十里外工地运到山上的土有数百车次。按每车四吨计,运上山的土壤有上千立方米。有村民戏言,通过运土上山,山不见低反而高了,土层更厚了。
运土上山,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促进了苗木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的三十六湾,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山顶新开辟的步行道和观光亭,游人不绝,村庄犹如建在花园中,成为人们的避暑胜地和旅游好去处。到访该村的省市区领导,对三十六湾“运土上山、永葆青山”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三十六湾村“运土上山、永葆青山”的实践,带给人们有益的启迪:首先,绿水青山需要投入和维护,不断给予滋养和培育。如果一味地攫取和掠夺,就极有可能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不再有绿水青山。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深刻地指出,曾经森林覆盖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由于大肆砍伐和破坏,如今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在我国,原本绿水青山之地,最后变成穷山恶水也不罕见。三十六湾人,在向绿水青山获取财富的同时,不忘回馈反哺、精心呵护,从而获得了永葆青山的回报和源源不断的财富。
其次,绿水青山要成为金山银山,需要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从广义和最终意义而言的。比如,四明山作为宁波的绿肺和旅游休闲地,视其为金山银山并不为过。倘若没有四明山,宁波的空气和环境质量将另当别论。然而,对生活在四明山区的人而言,身居绿水青山,并不能直接获得金山银山。把绿水青山的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资产,还需要开动脑筋、拓展思路,对其加以开发利用。三十六湾村走的是苗木种植之路。其他地方也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如开发果园、茶园等经济林,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总之,只有开发利用好,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造福自身,惠及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