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宁波市委办公厅原副巡视员)
《明州论坛》喜获殊荣,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但有一个鲜明特色值得称道,那就是很好地发挥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引导舆论的功能。集《明州论坛》40年之大成的《思考的印痕——〈明州论坛〉精选集》,开篇就是《当心阿谀之词》,全书400多篇评论中,120余篇是针对问题、观点鲜明、文风泼辣、言词犀利的佳作。
针砭时弊,我也做了一些探索实践。我1987年开始为《宁波日报》撰写时评,33年来,在《明州论坛》发稿241篇,四成以上带有批评性。1988年,武汉市政府为减少会议报道,曾采取不让记者参加会议的做法,赢得好评,《人民日报》也以《市长“撵”记者》为题报道了此事。我写了一篇《撵总不是办法》,认为会议报道过多主因是会议过多,领导者功夫应下在缩减不必要的会议上;同时放手让记者按新闻规律处理会议新闻,报不报、怎么报,让新闻单位决定才是。结果,在《明州论坛》征文中名列榜首。习作《当心秘书 秘书当心》,不时被评论部同志和笔友提及,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冯卫民等也曾给予肯定。
毛主席说过,党报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批评“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有专家认为,无问题,不评论。针对问题有感而发,是时评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功能。
应该肯定,我们的党、国家和社会,积极、健康、光明始终是主流,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或重或轻的缺点、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作为时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一方面,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取得的成绩大张旗鼓地宣传。另一方面,对缺点、问题给予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批评,道出大众的心声,拨动百姓的心弦。事实上,对于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党委和政府也是深恶痛绝、坚决纠正的。时评敢于触及时弊,不失锋芒,挖其根源,点其本质,刺其痛处,促人警醒,恰恰是为了补台,而非拆台。
媒体刊登批评性稿件,往往会得罪某些人和事,特别是得罪某些部门或官员。有的媒体,一团和气、莺歌燕舞的报道、时评比较常见,即使批评报道,也是吞吞吐吐,失去了应有的锋芒。有的地方党报干脆取消了评论,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出事”。作为党的喉舌,这种情况属于“五音不全”、功能缺位,没有尽到责任,也是引不起关注、难以留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40年来,《宁波日报》作为主流媒体,《明州论坛》作为影响广泛的舆论平台,表现出足够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担当,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同时,在引导社会热点中澄清谬误,在众声喧哗中发出强音。
“胆识胆识,胆自识来”。作为业余作者,固然要敢于鞭挞假丑恶,也要注意把握导向和分寸,不能为大胆而大胆,不能因无知而无畏,更不能无法无天。所写的评论,应力求不给社会添堵添乱,而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