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飞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
从一张报纸的普通栏目,到中国新闻名专栏,《明州论坛》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录、舆论的导向、思想的力量。《明州论坛》呈现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多元群体的所思所想,更是作为《宁波日报》旗帜与灵魂的存在,甚至已经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精神文化品牌的符号化象征。
《明州论坛》作为新闻评论栏目,小论坛有大格局。几十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以特有的责任与担当,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迫切需要解释、解决的问题,为民代言、为民立言。
《明州论坛》集新闻性、政论性、群众性、地域性于一体,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年代感;既有面的广泛关注,又有点的深入剖析;既针砭时弊,又弘扬正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住房分配、滥发奖金、分配制度、职工教育、男女平等、官僚作风等,《明州论坛》皆有触及,刊发了《苍蝇、老虎及其他》《打虎莫用“将来式”》《干部犯法 与民同罪》《“一阵风”与避风头》《不是“占有”是“归还”》《文牍之风不可长》等文章,这些代表人民利益、反映群众呼声,以及体现新旧观念碰撞、冲突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新千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政府职能、公共管理、权力与市场、问责制度、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文化发展等时代重大话题,皆在《明州论坛》的思考与探究中,有的带有较强的前瞻性、全局性与创新性,对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时期,代表性作品有《该重奖勇士》《文化也要扶贫》《“体育扶贫”也是一种思路》《文化再不能只用来“搭台”了》《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城市管理三题》《“当官风险太大”就对了》《公车改革难在破除“特权思想”》等。
几十年来,《明州论坛》始终发挥着舆论的倡导、引导、疏导作用。
“倡导”新观念新事物不遗余力。像《姚建平上书》《敢闯“绿灯”》《有胆还需有“识”》《期盼轨道交通》《重视无障碍设施》《留住“年味”》《义务教育:均衡才能公平》《公益诉讼助长公民意识》等。
“引导”解答疑难问题功不可没。像《干部的“家庭约法”》《警惕亲朋的包围》《还有“新闻封锁”一说》《答房产商的诘问》《有些“堡垒”为啥不攻自破?》《打破行政壁垒应成“新常态”》《“老三篇”的理念过时了吗》等。
“疏导”弱小群体困境倾心尽力。像《给孩子松松“绑”》《不该有的叹息声》《且慢去赚钱》《也说“下岗是一次机会”》等。
《明州论坛》作为政论性的文体,形成了鲜明的文体特色:立场、观点、态度鲜明,见解独特。论述方式既坚守新闻的专业性,又体现议论的深入浅出;不拖泥带水,不故作斯文,但不失学理性;既能说服人,又能打动人。
有的文章充满温暖和关爱,共鸣共情。如,《要允许改革者失败》《少给企业添麻烦》《创新就要“容忍失败”》《让品格高尚者受益》《那为遇难公民而降的国旗》等。
有的大胆直言,尖锐犀利。如,《理智的回归——读抗台新闻有感》《算一算GDP的代价》《政府行政也要算成本》《“过度教育”正愈演愈烈》《权力失范减损百姓幸福感》《深化改革绝不能讲“鬼故事”》《党员干部该为谁站台》等。
有的小话题切入,引出大意义。如,《厕所问题并非小事》《“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非要“市长电话”出面吗?》《宁波话闯了大祸》等。
《明州论坛》的不少作品,读过让人印象深刻。它们以对求真务实的坚守、对社会问题深入的思考以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发挥着针砭时弊、正本清源、引导舆论的作用,也给论坛平添一抹亮色与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