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新闻链接
《明州论坛》: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1-04 11:45:00  稿源: 中国记协网

  《明州论坛》: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作品标题:明州论坛     参评项目:新闻名专栏

  体裁:报纸专栏         语言:中文

  作者(主创):何守先、张登贵、易其洋、方平、徐有声、袁素琴

  编辑:集体(金波、易其洋、史伟刚、王存政、叶贤权、乐汉民、黄百竹、杨继学)

  刊播单位:宁波日报    刊播时间:1980-4-20

  刊播版面(版次和名称):时评

  作品简介

  40年从未中断。1980年4月20日创办,刊发版面几经变化,但从未中断。现在,作为时评版头条,每周三、四、五刊出。

  作品量大质优。《明州论坛》突出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功能,坚持问题导向与理性分析并重,细心慎重地确定话题、选择时机、寻找“由头”、把握“温度”,既敢于触及时弊,传递群众心声,从不失锋芒,又绝非鲁莽从事。

  截至2019年底,《明州论坛》共刊发评论5103篇,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广受读者好评,不少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杂文选刊》及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转载。像《要允许改革者失败》《莫当“四手”代表》《当心秘书,秘书当心》《还有“新闻封锁”一说》《创新就要“容忍失败”》《文化再不能只用来“搭台”了》《让“专家论证”回归本义》《社区工作“九多一少”谁之过》《“仇和现象”值得反思》《进不进“小圈子”,这是个问题》《坚决反对和防止“伪忠诚”》等,议论的是大家当时关注的热点话题,有理有据,论述深入,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明州论坛》刊发的评论,有180余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获省级和全国性奖项90余篇(次),其中17次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刊于该栏目的评论《算一算GDP的代价》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二等奖、《哪来那么多“表叔”“表哥”》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三等奖。《明州论坛》作为“优秀栏目”,被收入1996年的《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

  题材广泛,地方特色明显。《明州论坛》作为群众性评论专栏,题材涉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家致富、民企发展、干部作风、党群关系、反腐倡廉、社会公平、法治建设、见义勇为、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文明创建、师德医风、婚姻家庭、生儿育女、尊老爱幼、读书学习、休闲旅游等;重在针对社会生活中读者普遍关心的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准确、专业权威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挖其根源,点其本质,刺其痛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既有深度,又接地气。

  对于一些重大主题,《明州论坛》常常组织系列评论或专题评论,大题小作、化整为零,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既体现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良好气氛,又能把有些复杂的问题论述清楚。像1992年的“闯灯”系列谈、2004年的“构建和谐社会”大家谈、2013年的“新春说‘转’”系列谈、2017年的“新春话‘干’”系列谈、2018年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与笃行”大家谈等。这些评论,引导社会热点反应迅速、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分寸得当,多次受到市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表扬,被称为“主题好、导向好、角度好、文风好、反响好”。

  《明州论坛》的一大特点是“本土化”,评论多以宁波的“新闻”“事体”为由头,选稿尽量坚持“两头在内”——本地人写本地事,至少也要一头在内——或作者是本地的,或由头是本地的,或外地的由头与宁波有关联的。多年来,《明州论坛》的“本土化”程度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大部分是“独家产品”,有读者亲切地称之为“阿拉宁波人的评论专栏”。

  形成了鲜明的写作风格。宁波日报历届编委会对《明州论坛》都极为重视,除了给政策、出题目、提思路,还严格把关,勇于挑担,精心培育;几代评论编辑更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始终以促进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推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使得《明州论坛》形成了鲜明的写作风格:一是“精”,文字简练,论理不繁;二是“实”,就实论虚,理从事出;三是“平”,平等交流,平心静气;四是“活”,语言平实、生动活泼。

  长期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评论员队伍。《明州论坛》一直重视作者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又不断更新的作者队伍,由新闻工作者、机关干部、企业家、学校师生、理论工作者、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法律工作者、工人、农民、外来务工者等组成,一直保持二三十人的规模。这些人,多是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对于评论对象和内容,往往见解独到、举重若轻,所写评论贴近生活、文风清新,很受读者欢迎,也使栏目长期保持了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贴近性和风格的多样性。

  注重融合传播。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每期《明州论坛》一推出,就会在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宁波简称“甬”)及时上线、同步推送。推送时,注重融合传播,标题、表述尽量改得符合网友、粉丝的阅读喜好,有的还配上图片、漫画、图表等,并加强与用户互动,大大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出版了作品精选集。2018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思考的印痕——精选集》,选编了1980年至2016年《明州论坛》所刊发的评论作品376篇,共55万字,为历史留存了一份资料。

      

明州论坛精选集

  社会效果:

  《明州论坛》是宁波持续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名牌栏目。该栏目定位为时政性、地方性、群众性的中型评论专栏,既立足宁波,又胸怀大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依托宁波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时发声、深入辨析,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经常引起较大反响,深受读者喜爱,很好地实现了市情民意“上达”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下达”的结合,保持了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体现了党报评论引导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推荐理由:

  《明州论坛》是国内地方党报中少有的能够把一个栏目精神传承有序、继承与发扬兼得的名专栏,老中青三代评论人精心耕耘,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终成今日地方党报评论之翘楚地位。《明州论坛》立足地方、放眼时代,对40年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能够及时介入评论,既有本地化的关注,也有时代的胸襟,每每佳作出手,都能不落俗套,振聋发聩,为地方党报评论专栏中的标杆,因而在相关领域获得多次表彰。在新的媒体技术条件下,《明州论坛》能够与时俱进,迅速转移到主流人群聚合的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引导舆论、弥合社会分歧,高举党报引领旗帜,实现了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宣传目标,不断创造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下舆论引导、社会沟通的新经验和新成就。基于此,初评评审委员们一致推荐该专栏参评中国新闻奖相关奖项。

   20219年上半年代表作

  《服务民生,别等到被“考问”时才出汗红脸》

  作者:易其洋

  发表日期:2019-5-29

  作品评介:

  作者反应灵敏,态度鲜明,体现了党报评论员的担当和作为。  

  行文先褒后贬,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观点明晰而富有针对性,语言平实而不失尖锐泼辣。

  采编过程:

  宁波的大型电视问政节目《民生问政 服务问效》首次开播,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等市领导参加。作者看了节目,感触良多,打电话给参与节目制作和采访的同行了解到,一些部门“一把手”对问政节目抵触情绪很重,私下里多有怨言。写篇评论,为问政节目鼓与呼的想法,油然而生。  

  作者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花了一天时间,写成这篇评论。在为宁波能有这样的节目和现场接受问政的“一把手”们点赞后,笔峰直转,批评了一些机关部门和领导干部平日里的无所作为、态度冷漠,深入论述了“病因”所在,并开出了“药方”。

  社会效果:

  这是旗帜鲜明地为宁波的电视问政节目叫好的第一篇评论,有力批评了一些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对问政节目的非议和抵制。评论受到市民好评和市领导肯定,在机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引起较大反响。不少新闻同行和读者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这篇评论,甬派客户端、中国宁波网、人民网等也作了转载。

  《服务民生,别等到被“考问”时才出汗红脸》

  易其洋 

  宁波也有自己的电视问政节目了——由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宁波广电集团共同举办,大型电视问政节目《民生问政 服务问效》首期节目近日录制完成。5月27日20时10分,该节目上集在宁波电视台、甬派客户端、宁聚客户端同步播出(下集28日20时10分播出),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

  杭州、温州、武汉、西安等地,早就有了电视问政节目,我看过几次,问得那叫一个“辣味十足”“酣畅淋漓”。为宁波填补了这一“空缺”点赞。同样值得点赞的是,在问政现场,接受问政的,几乎全是有关部门的“一把手”。

  这样的安排,很有好处。一是主持人、观察员、“一把手”,有问有答还有评,节目内容饱满,充满张力,不光有利于传播,受众关注度高了,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倒逼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

  二是好多问题要尽快解决,还得“一把手”出手。像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咨询电话成了摆设,像鄞州区新老行政服务中心存在“有偿代办”现象,这样的问题存在已久,算是“老大难”了。现场问政,“一把手”们个个态度诚恳,毫无推诿扯皮,“主要责任在我们”“我们也应该承担责任”,纷纷表示“马上整改好”“明天就改过来”。

  事实早已证明,“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手就不难”,只要“一把手”说要解决,上述那些群众遭遇的“老大难”问题,一定能够马上解决。一些问题之所以长期解决不了,要等媒体曝光、领导批示甚至怒斥后才能解决,也说明,不让“一把手”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出出汗、红红脸,许多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也有可能因为操办者不上心、不作为、不担责而拖成“老大难”。

  针对网上“办事窗口”成摆设现象,现场评论员、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曾毅用了几个词表述感受:无力、欺骗、悲哀(反思)。与那么多“一把手”面对面,有的可能还不陌生,她这话算是说得重了,现场的“一把手”们应该出汗、红脸。但“一把手”们现场出汗、红脸,为的竟是一些长期存在、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的老问题,那么,接受批评的态度再诚恳、承诺整改的态度再坚决,也只是态度诚恳和坚决而已,就整改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效率而言,只能算是起了个头、破了个题。

  现场,“一把手”们多有自我批评和反思,但这不应该只是现场的、一时的,而应该是长期的、常态的。换句话说就是,服务民生,不能等到被“考问”时才出汗、红脸,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工作做在前头。在问政现场出汗,不如平时出汗。“一把手”们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要走出去、走下去,多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多些问题意识,多些换位思考,多些亲身体验,多些感同身受,多想想、多问问、多找找自己辖内存在的问题。我相信,一个部门、一个领导,只要想知道自己辖内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群众和服务对象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知道了问题所在,就要下大力、出大汗去解决。要让下属为解决问题而出力出汗,自己首先要出汗出力;也只有自己出汗出力多了,下属才可能真正出汗出力,而不是大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

  在问政现场红脸,不如平时红脸。对于群众的批评,不光要听得到;听到了,还要红红脸,要有“羞耻感”——为群众服务得好是本职,服务不好就必须接受批评、反躬自省、认真整改,而不是群众对问题反映已久甚至怨声载道,自己却置若罔闻,或者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平时就红脸,"一把手"们还要敢于和不担责、不作为者"红脸"。怕得罪人,自家关起门来不"红脸",你好我好大家好,群众老是“办事难”,若是问问群众感受,若是被现场问政,那自个儿恐怕只有红脸的份。

  现场问政,有了好的开头,一次次问下去,让人乐见它的好处。当然,“一把手”们现场被问得额头冒汗、面红耳赤,毕竟是一件丢人的事,把问题全揽下来,承诺认真整改就是应该的。让人担忧的是,许多问题,群众不止一次反映过,媒体不止一次曝光过,评论员们不止一次“悲哀”过,过段时间,照样“故态复萌”“死灰复燃”。不是说有关部门当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媒体曝光了哪个问题,就只解决哪个问题,没有举一反三,没有主动作为,没有完善制度,更没有问责追责。

  所以,还是要麻烦记者们再"追"一下,过段时间杀个“回马枪”,看看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或者时不时地来个“突击采访”,看看问题是不是“仍然是问题”。

  2019年下半年代表作:

  《坚决反对和防止“伪忠诚”》

  作者:陈鸣达

  发表日期:2019-5-29

  作品评介:

  评论题目新颖、立论准确、逻辑严谨、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语言简洁而不失锋芒,读起来很有味道。  

  评论所论,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职尽责,严守纪律规矩,做到对党忠诚,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作用。

  采编过程: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严肃指出:“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逢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作者在学习中,对此有了深入的思考。  

  作者陈鸣达(笔名:一鸣),南京大学哲学硕士,长期在党政部门从事党务工作,从1980年代开始,结合工作实际,利用业余时间,为宁波日报的评论专栏《明州论坛》撰写评论,多次被评为宁波日报的优秀评论员。其评论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深受读者喜爱和好评,出版有评论作品集《一鸣集》。  

  “伪忠诚”现象历来就有,之所以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作者以为,很有必要对“伪忠诚”的表现形式及危害进行评述,同时提出防止“伪忠诚”的建议,深思熟虑后,写成此文。

   社会效果:

  评论在《宁波日报》发表后,被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等转载,受到读者和网友好评。不少读者来电或留言:评论抨击时弊,击中要害,让“伪忠诚”者无所遁形,对党员干部是很好的教育和提醒。

  《坚决反对和防止“伪忠诚”》

  陈鸣达

  “伪忠诚”者,古今皆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严肃指出:“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向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忠告。若有人执迷不悟,继续搞“伪忠诚”,做两面人,必将受到党纪的严惩。

  共产党人忠诚于党,本是应有之义。哪一名党员在入党时没有宣读过忠诚于党的誓言?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地位的变迁,一些人理想信念丧失,思想蜕化变节,但又不甘失去既得的权势与利益,于是以“伪忠诚”的面目出现。具体表现在:

  一是上下不一。欺上瞒下,媚上欺下,对上卑躬屈膝,对下盛气凌人,对上唯命是从,对下敷衍了事。总之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二是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好好好,转背发牢骚。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男盗女娼。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只求上级领导看得见,不管百姓不满意。三是言行不一。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口言反腐倡廉,行则营私舞弊。四是手段不一般。喜欢剑走偏锋,语不惊人誓不休,事不做绝心不甘。如我们讲要相信党服从党,他们就说“相信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我们讲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单位要建立党组织,他们就别出心裁在家庭设立党支部,把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硬生生搞成政治组织;我们倡导原原本本学党章,他们就搞出一个“新婚之夜夫妻学党章”的闹剧。

  “伪忠诚”的危害一点也不亚于不忠诚。这是因为,不忠诚者在明里,既容易识别也不难处置。如可以直接拿下,清理出党的队伍。像河北省委原书记张本顺,追随周永康,公开叫板、对抗党中央开展的反腐败斗争,说什么反腐败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发现后被严肃查处。也可以思想改造,使其重新回归到人民中间。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俘获了一批反对共产党的国民党军政战犯,通过思想改造,其中绝大多数人成了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一分子。还可以教育、观察,使其由不忠诚转化为忠诚。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有的疑虑,有的公开表示反对。党中央通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用改革开放的成果说话,允许那些同志等一等、看一看。最后,事实教育和感化了他们,大多成为积极拥护并自觉参与改革开放、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人。

  而“伪忠诚”者,常常以比忠诚者还忠诚的面貌出现,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和迷惑性,不易被人们所识别。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很可能将他们视作同类、引为同志,甚至委以重任。“伪忠诚”者一旦得势,后患无穷。历史上的安禄山就是一个“伪忠诚”者。他为了讨好皇上,称比自己年少的杨贵妃为娘,为博贵妃一笑,大庭广众之下扭着硕大的身躯跳舞。然而,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变脸造反,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当代的“四人帮”鼓吹天才论、顶峰论,当面喊对党中央忠诚,背地里下黑手、毒手,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今年被查处的陕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钱引安,表面上对党忠诚老实,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忠诚”者。

  “伪忠诚”者以假象示人,让人一时看不清、摸不透。其实,真正要识别也不难。看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是真忠诚还是“伪忠诚”,是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要看其对上负责,更要看其对下负责。透过现象看本质,剥去伪装现原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检验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是真忠诚还是“伪忠诚”,关键在于其是否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造福人民群众的是真忠诚;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欺压群众的,不管嘴上说得多么好听,都是“伪忠诚”。

  “伪忠诚”,是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必须坚决摘除。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忠诚意识。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社会公论,完善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要在党内形成讲实话、讲真话的风气,彻底铲除滋生“伪忠诚”的土壤。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