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新闻链接
《明州论坛》:几代报人精耕细作的“方寸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1-04 11:45:00  稿源: 新闻战线

  ——写在《明州论坛》获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之后

《明州论坛》发刊词

  易其洋 (宁波日报报网理论评论部主任 高级编辑)

  评论,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文体,在报纸的各种报道手段中,它的作用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报纸的评论专栏,块头虽然小,好比“方寸地”,但它之于报纸的作用和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非日复一日精耕细作,不可能办好、办出特色。

  《宁波日报》的评论专栏《明州论坛》,自1980年4月20日创设以来,18次获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2次分获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明州论坛》作为“优秀栏目”,被收入1996年的《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今年被评为第30届中国新闻名专栏(一等奖)。对于一家地方党报而言,如此荣光,殊为不易,正是几代报人勤勉投入、精耕细作的结果。

  高度重视,精心培育

  高度重视评论工作,是宁波日报的传统,也是《明州论坛》长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较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1980年,《宁波日报》一复刊,编委会就为报纸头版确立了“三个一”原则:每天必须有一个好头条、一张好照片、一篇好言论。当时4开4版的报设有《明州论坛》、《甬城晨笔》(宁波简称“甬”)和《十日谈》三个评论专栏。万事从来贵有恒。40年里,历任编委会继承了重视评论这一传统,还有所创新和发展,给予了栏目培育和发展应有的支持。40年里,报社领导换了好几任,《宁波日报》也多次改版,但《明州论坛》从未中断,这在浙江新闻界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属罕见。

  坚持“三个落实”。一是版面落实。一个专栏,只有保持一定发稿量,才有影响和效果。随着报纸扩版,《明州论坛》的刊发周期,也由最初的不固定、每周1期,增加为每周4期。现在,作为“时评”版的头条,每周刊出3期。二是人员落实。《明州论坛》一直配有专职编辑,审稿有部主任和分管副总编。三是政策落实。宁波日报的评论稿费和版面编辑费,一直高于新闻。报社从工作需要出发,尽量让评论编辑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掌握一些重要精神。报社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评论工作座谈会。这些措施,很好地激发和保护了作者、编辑的积极性和精品意识,也利于积聚和扩大栏目的影响力。

  追求“取法乎上”。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1991年,宁波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从此,宁波日报的理论评论工作有了责任部门,为其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宁波日报的评论工作,确立的目标是“取法乎上”——向省级党报和《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学习。为此,早在1992年,报社领导就支持理论评论部,发起成立了全国14个开放城市党报理论研讨会(后改为“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理论评论研讨会”),每年一次的例会坚持至今,“挤进”了只有省级党报才有资格加入的“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邀请大报的评论部主任讲课,创造了与高水平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展了评论编辑的视野。经过多年努力,宁波日报的评论水准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的多次肯定,也受到了其他副省级城市党报和国内同行专家的普遍肯定。

  创造宽松环境。宁波市委及市委宣传部,对宁波日报的评论工作一直很重视,指点方向,审核把关。《明州论坛》所刊发的评论,有不少是针砭时弊的,难免有人对号入座;发了四五千篇稿件,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偏差。遇到这种情况,市委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都以婉转的方式指出,尽量不给报社和作者、编辑压力。报社领导除了给政策、出题目、提思路、严把关,遇到事情,还勇于挑担。当《明州论坛》有所成就时,报社和市委宣传部都会肯定表扬,给予奖励,支持和推动栏目创新。这使得《明州论坛》有了一个既讲原则又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立足本地,放眼全国

全国党报(刊)时政评论研讨会

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评论理论宣传研讨会

  评论专栏的生命力,在于一个“专”字,专即特色。“专”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体现为专栏的定位。专栏定位不准,不光办不出特色,还可能丢掉立足点。

  《明州论坛》创设之初,是小言论专栏。这使得它与另一个专栏《甬城晨笔》定位类同。1996年,编委会对《明州论坛》重新定位:时政性、地方性、群众性的中型评论专栏。继续保留《甬城晨笔》栏目,刊发民生类小言论,关停时效性不足的中型评论专栏《十日谈》。这使得《明州论坛》与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小言论、短评、编者按等既明显区别,又相互补充,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文章合时而为著,新闻评论是政治性很强的文体,发出的是时代声音。《明州论坛》创立40年,差不多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同步。这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也是新旧观念此消彼长的40年。40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明州论坛》与时代同步,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多数是针对社会上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挖其根源,点其本质,刺其痛处,既上情下达,又下情上逮,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又有联系实际的微观剖析,融思想性和新闻性于一体,以促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就业观、劳动观、生活观和消费观等为己任。

  40年来,《明州论坛》刊发的评论,关注的多是当时的热点话题,有理有据,论述深入,立场鲜明,引发社会关注,受到读者好评,很好地发挥了党报评论宣传政策、沟通上下、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成风化人、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新闻有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接近性。地方报纸的评论专栏要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地方特色。宁波古称“明州”,把评论专栏命名为《明州论坛》,正如开设时所说的那样,“不是厚古薄今,而是为了使这个栏目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明州论坛》的鲜明特色是“本土化”,编辑选稿尽量坚持“两头在内”——本地人写本地事,至少也要一头在内——或作者是本地的,或由头是本地的,或外地的由头与宁波有关联的。2018年,宁波日报编辑出版了《思考的印痕——<明州论坛>精选集》。翻看选编的376篇评论作品,可以发现,《明州论坛》的“本土化”程度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大部分是“独家产品”,有读者亲切地称之为“阿拉宁波人的评论专栏”。“本土化”的主要目的和最大好处是,增强了评论的接近性,提高了读者的关注度,更好地发挥了针对性和引导力。

  专栏评论的地方特色,主要是指它内容上的地方特色。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埠,商业文化发达,人们经商做实业的意识浓厚。改革开放后,宁波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为此,《明州论坛》及时准确地评价新事物、新问题、新形势,针砭那些妨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为推动宁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声鼓呼。

  像1980年代,《明州论坛》刊发的评论,主要以消除“文革”余毒,促进观念转变为主,评论题目中出现最多的词是“改革”。像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新旧观念冲突异常激烈。为推动观念的大转变,《明州论坛》刊发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评论,驳斥和纠正了一些企图否定市场化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错误认识。像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后,一些领导干部只把它视为工作手段,有的甚至抱有抵触心理,《明州论坛》连续刊发评论47篇,较为准确和生动地诠释“和谐社会”的内涵,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市委宣传部通报表扬,认为起到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指导工作的良好效果”。像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整治“四风”,一些党员干部软抵制、吹冷气,对中央决策阳奉阴违,《明州论坛》组织评论,旗帜鲜明、大胆尖锐地予以批驳,有读者称之为“敢说会说”。

  《明州论坛》强调“专”、强调“本地化”,绝不是闭塞眼睛、囿于一域,更不是坐井观天、自说自话,而是既立足宁波,又放眼全国,坚持选题的贴近性和多样性,只要是干部群众所关心的话题,不管它发生在哪里,都可以拿来评论。所注意的是,在论述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隔山打牛”,而是选择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针对宁波实际,把大家正在关心却一时说不清、讲不明的问题讲清楚。这样的评论,实实在在地为读者解疑释惑,拉近了新闻信息和评论观点与读者的距离,既受到读者好评,也能扩大评论的传播面和影响力。40年来,《明州论坛》已记不清有多少篇“有全国影响力”的评论,被一些大报大刊和门户网站转载。

  像1989年,《明州论坛》刊发评论《当心秘书,秘书当心》,“由头”是省内的新闻事件,关注的是反腐大局,论述了领导干部如何用好手中权力,如何管好“身边人”的普遍性问题,被多家报刊转发,警示意义便不再局限于一时。像《从王家岭煤矿事故追问政绩导向》,好多地方像宁波一样没有煤矿,但“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企业利润的惨痛悲剧一再发生”的观点,对于引领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显然具有普遍意义。像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哪来那么多“表叔”“表哥”》,揭露和鞭挞的是遭人痛恨的形式主义新变种——痕迹主义,反映的是基层工作者的心声,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像2019年的《坚决反对和防止“伪忠诚》,对“伪忠诚”的表现形式及危害进行评述,并提出防止“伪忠诚”的建议,有读者发来邮件称:评论抨击时弊,击中要害,让“伪忠诚”者无所遁形,对党员干部是很好的教育和提醒。

  题材广泛,把握精当

  评论写作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题,也就是“写什么”。选题不准,不知道读者在关心什么,评论不仅难写,写出来了,也没人爱看。选题选准了,评论往往成功了一半。

  时代背景不一样,读者需求不一样,评论的选题自然应该不一样。40年里,《明州论坛》特别注意选取反映社会生活中新冒出的事物和问题的稿件,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发家致富、干部作风、党群关系、反腐倡廉、社会公平、法治建设、见义勇为、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文明创建、师德医风、婚姻家庭、生儿育女、尊老爱幼、读书学习、休闲旅游等话题,留下了“思考的印痕”,也成为了时代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

  开设评论专栏,追求题材广泛,首先面临的难题是“谁来供稿”;一个评论专栏是否优秀,主要看刊发了多少“好评论”。也就是说,评论专栏要办得下去、办出名头,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作者队伍的建设。

  多年来,《明州论坛》编辑选稿坚持“论稿不论人”,只要来稿有可取之处,都认真修改,精心编发。不光发好作者的稿子,并时不时与作者联系,听听他们“有什么”,说说我们“要什么”。《明州论坛》还经常性地举办专栏评论培训班和笔会,组织评论作者交流,每有“大事”,都会召开座谈会,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写稿子。一些“跑线记者”信息多、反应快,编辑动员他们写“对口评论”,也是在培育评论作者。

  经过努力,《明州论坛》长期拥有一支比较稳定、不断更新的作者队伍,由新闻工作者、机关干部、基层人员、企业家、学校师生、理论工作者、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法律工作者、工人、农民、外来务工者等组成,一直保持近三十人的规模。这些人,多是不同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所写评论见解独到、贴近生活、文风清新,很受读者欢迎,也使栏目长期保持了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贴近性和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队伍,就不可能有《明州论坛》今天的气象。

  对于一些主题,特别是有争议性的话题,往往不是一篇评论、一个人就能讲清楚的。《明州论坛》的做法是,组织系列评论或专题评论,大题小作,化整为零,让大家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多元群体、多样话题、多彩表达,既体现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又能把有些复杂的问题讲透讲清楚,还能从自由来稿中发现和挖掘出“会写的人”。

  评论主动实施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丑恶现象和违法乱纪行为,监督社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体现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明州论坛》一向敢于触及现实问题,富有批判性,有些评论观点很尖锐,但没出过“大差池”,关键在于把握好了两条:

  一是出发点要端正。批评监督,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添乱,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既直面问题,又不无限上纲;在说清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二是讲究策略与艺术。像尽可能找“上面”和“下面”共同愤慨的人和事进行抨击;像事实必须准确无误,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指名道姓,有时准确无误,也不指名道姓。像即使批评,也坚持平等交流,不说过头话,不扣大帽子。像恰当安排颂扬先进与鞭笞落后的比例,不使批评的热度过高,以针砭时弊为主的系列评论,适当穿插一些肯定性的稿件,以免造成“一团漆黑”的误解,等等。

  大题小作,就事论理

  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如何说理是一门高深学问。一些评论不招人待见,甚至让人“望而生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短短千把字,却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看了叫人摸不着头脑。《明州论坛》的有些作品发表多年后,一提起来,依然有人津津乐道,与坚持“大题小作,就事论理”的写作技法有很大关系。

  《明州论坛》所关注的是大事、大局、大势、大弊,而不是小事、琐事、“专事”。这不是说,关注“大”就得大道理、大口气、大词语,抽象空洞,而是说,写作时,一般以一个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作为议论生发的“由头”,选取一个小角度展开论述。因为选题从小处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容易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因为是以具体的事体为“由头”展开论述,理从理出,就事论理,就能很好地实现事理交融,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像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算一算GDP的代价》,讲的是“科学发展观”这个大道理,但“由头”是浙江省发布的《浙江GDP增长中的代价分析》,引用了5组权威数据,让事实说话,把道理讲得既深刻又通俗。 

  风格多样,特色鲜明

  评论是报刊的旗帜和灵魂,具有一定权威性。但如果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必讲可读性,读者也会看,那就错了。评论的语言清新有味,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正是因为长期拥有一支来自各行各业的作者队伍,也正是因为坚持“大题小作,就事论理”的写作技法,使得《明州论坛》保持了语言鲜活,形成了鲜明风格。

  《明州论坛》的几位核心作者,有人精于分析,能把一件事的“角角落落”都论述到;有人语言平实,论大事如拉家常;有人学哲学出身,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有人擅写散文,写评论一样文采飞扬;有人杂文写得好,评论亦不失尖锐泼辣;有人术业有专攻,通晓法律、经济、教育、历史、地方文化等,评论敏锐而深刻。

  《明州论坛》的编辑选编稿件,只看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到位,对于写法、用词等,则完全尊重作者。长此以往,形成了鲜明风格:一是“精”,文字简洁,要言不繁;二是“实”,就实论虚,理从事出;三是“平”,平等交流,平心静气;四是“活”,语言平实,活泼生动。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党报评论如果无创新、不变化,就会失去读者,被时代抛弃。近年来,《明州论坛》虽就如何适应媒体传播格局变化,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强化渗透力、增强引导力,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如何把握好“不变”与“变”的平衡,把它办得更符合受众业已变化了的阅读需求,任重而道远。40年后,《明州论坛》再出发,我们唯有一如既往地“精耕细作”。

  原载《新闻战线》2020.11(上)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