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鼓励参与猝死急救“后果免责”仅是开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2-26 09:54:2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郝冬梅

  卫健委为配合民法典的善意救护者责任豁免规则,将在草拟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中提出“对出于救人为目的而实施第一目击者急救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予以免责”。下一步,将积极协调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从重点场所开始试点推动AED配置投入,科学规范指导AED铺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最近,“男子入职两小时猝死”的新闻,引发关于中青年人心脏疾病的讨论。有网友表示:假如,现场有人“勇于急救”,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剧?为何现场的人都在“袖手旁观”?应该说,这个尖锐的问题问到了本质上。假如现场真有人“勇于急救”,结果会不会不同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即便是“专业的医生”也未必就能完全避免“悲剧的结果”,何况现场都是“普通的百姓”!对于急救来说,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

  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4.5万人猝死,而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90%以上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一篇由多位医学专家在2020年联合发表的论文建议,应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由现场人员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使用AED设备对患者进行除颤。没有除颤仪的地方,公民也应该想办法参与急救。

  面对“猝死的人”需要更多“热心的人”。然而“热心的人”也是有担心的:假如自己参与了急救,最终却没有成功,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会被连累!其实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过不少类似纠纷和质疑。因此,这次“急救后果免责”写入法规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给“热心的人”壮了胆撑了腰,我们就是要鼓励公众参与急救,鼓励释放善意,鼓励“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是,“鼓励急救”不能只靠“后果免责”。更需要知道的是,急救是一门“技术”,只有热情不够,只有勇气不够,还需要“行家里手”。必须想办法普及更多急救知识,让更多普通老百姓知道如何急救,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

  珠海市在前几年就开展了“市民急救资格培训”,通过培训,让普通人拿到“市民急救证”,这种“鼓励急救”更加专业,效果会更好。因此,应该大力推行“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工程,让普通老百姓成为急救“行家里手”,在救人的赛道上“跑赢死神”。

  另外,AED普及之后,还要面对目前“很多人不会使用”的现实,可见,鼓励大众参与猝死急救,“后果免责”仅是开始,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